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
[摘要]语文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是突破这一“瓶颈”关键。新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张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正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孔子曰:“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陶行知也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怎样学便怎样教。”以上明训,说明师与生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自身发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却在于其主动接受和创新的和谐统一。只有把被动变为主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接受规律,尊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将教师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性结合起来,教与学才能真正互动、互进。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1] 这是对互动性教学的最好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阅读课堂促进师生双主体的教学互动,是教育教学的艺术化与科学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实现教学互动呢?文本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特殊观照。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就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方合成的信息系统。因此,与之相应的理想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互动方式。
一、问题式师生互动
语文阅读开展“问题式”教学互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即“问题”不仅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并极力去解决问题。这一点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提出问题而由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师生互动”中的“问题式教学”,问题的提出是双向或多向的,关键的是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人统计,《论语》记载孔子与学生的问答有117次,其中学生向孔子提问是105次,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是11次,仅有一次是孔子提问学生。这个事实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非常必要。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2]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两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多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在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做得非常好,他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具体做到了“三个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三个欢迎”,即“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三个允许”,即“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阅题式互动”中,师生地位要平等,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他们的身份与职责毕竟是不同的。学生是课堂的学习者,他的职责在于努力使自己得到健康的发展;而教师则是促进这种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
二、合作式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激励学生进取、探索,这是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它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上。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阅读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层次:感知语言——理解意蕴——体验美感。充分利用这几个环节,使生生互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得到充分的展现。
例如在给学生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小组辩论的形式.从多角度去读解文本,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地方.说出欣赏的理由。这是师生交流的环节,也是学生感知语言,读解文本的环节,许多学生都较容易联系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在主题的理解方面,一队老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表现出“以老救少”,从容走向死亡,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课文中领悟得到,并且受到这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震撼。拓展出去,甚至有学生说到深受感动的另一篇文章《血色母爱》由于雪崩,一对滑雪的母女被大雪掩埋,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新的危机,由于她们都穿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在生死攸关之际,母亲毅然割开自己的动脉,用鲜红的热血染红了白雪,为救援人员的搜索指引了准确位置……
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课文太虚假了。根据这一点展开讨论、辩论。有学生说写作方面前后交代不清.有的认为第三段描写不真实。如果猎人真被感动的话,应该是向后退远离这群斑羚,让它们活下来,而不是猫哭老鼠。甚至有的学生还拿电影《泰坦尼克》这部电影来比,有的认为同样表现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有的则认为“泰坦尼克号”事件是一件历史上真实的故事,那是一场灾难,当船撞上冰山时,一部分人的死亡已经无法避免,所以男人们全体决定让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而课文中的斑羚群遭遇的是一次人为的悲剧,只要猎人和猎狗撤退,停止捕猎,斑羚就能全部存活;但作者为了表现崇尚的中心思想,虚构了一件假的辉煌,从中更是人类的残酷和作者的做假。
可有的学生却认为,这篇文章表现的正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伤心崖上的一幕提醒人类不要做自然的侵略者。如果说‘非典”是形象地告诫人类不应为私欲而捕杀动物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从另一个侧面、另一个角度启发人类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
这样一来,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唤醒学生的怜悯之心,激活他们的同情之心,升华他们的友爱之心,滋润他们的善良之心,就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传承过程中浸润着人类博大情感的熏陶,这正是语文课人文性的体现。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师生、生生的交流,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使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其实是“真、善、美”的相融相合的过程,教师“心动”学生“情动”,这是有机统一的和谐。体验、思维,应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关键词。所谓“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
总之,将平等植入我们的教学,将真情注入我们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的追求。我们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让师生共同构建互动式语文阅读方式,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最终语文阅读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精彩!
[1] 转引自钟德赣著《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P25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吕叔湘著《吕叔湘论语文教学》P87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 UNESCO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P108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