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焕发在阅读教学互动中

作者:陈彩珍  时间:2007/9/13 12:54: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去构建新型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遨游,那么我们的语文将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就阅读与鉴赏的开放与引导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 营造氛围,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不了文学的。同样,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生命活力的释放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孙双金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而教师则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啊,交流是建立在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的。惟有解放自己,才能获得师生心灵的放飞,促进师生生命的升华。
  二、入境体情,让课堂成为想象的乐园
  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但是现在许多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思维定势的影响,课堂预设得太多,不敢或不愿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和假设,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其中包含着许多“未定性”(不确定性)和“空白”,这就使文学本文产生一种“活力性”,吸引读者介入本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去,为他们提供阐释和想象的自由。读者在阅读中必定赋予作品存在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以想象填补作品中的意义空白,恢复被省略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获得对作品的完整印象和全面、深入的理解。想象是创造思维的最佳表征,是创造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想象,可以充分发展创新思维。文学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通过对文章中的“未定性”和“空白”,如故事情节、过程、人物命运等的推理设想进行的。这些“未定性”和“空白”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通过感受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去假设。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体情进行再造想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利用作品的情境扩展学生的想象,甚至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概括的可以写实,如教《有的人》让学生联系现实把“有的人”写实写明确;空白的可以填充,教《项链》可让学生补写小说的结局;点可以发展为线,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娇儿”只有一句,试想娇儿会不会与群童争执夺茅,会不会受欺,会不会因风寒而突病?这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故事。学《鸿门宴》,学生们为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而惋惜,假如你是项羽,在鸿门宴上,你又该怎么做,你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以《假如我是项羽……》为题写想象文。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作再造想象,使之具体化。这种阅读是全面深刻性阅读,是创造性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将会呈现一片生机盎然。
  三、师生互动,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港湾。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来抓,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多设计一些非唯一答案的具有多样性的问题。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化师生对话空间,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适时给予启迪、引导和帮助,这样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一直顶着沉重的帽子——虚荣。难道小说中大费笔墨,淋漓表现她“失项链”后的勤劳自强,重信守诺的可贵品质就没有点弘扬的必要?在当时社会,她为了不致被鄙视,而稍加装饰,参加一次舞会就值得大加讨伐?我们认为值得讨伐的倒应是那个社会而不是路瓦栽夫人。再如曹禹《雷雨》中的周朴园,既是一个专制暴君、感情骗子、惟利是图的资本家,又是一个家庭中的严父、不乏深情的男人、命运的弃儿。另外如闰土、祥林嫂的愚昧迷信,华老栓夫妇的懦弱麻木,阿Q的流气痞气……能不能因为他们是无产者的一群,分析时就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学生看第三段的独白是不是写得太白太直露?第七段引用的骈文是不是用处不大,影响了整个文章的风格?课文的主题思想除了传统的说法外,是不是还能启示我们:走近自然,欣赏美、创造美是一种更健康的排遣愁闷的方式;荷花与月色创造的典型意境,是不是还表现了作者对高尚纯洁人格的追求与坚守?如此,或求同、或存异,有争鸣,有共识,在互动中可以激起浪花朵朵。
  四、焕发活力,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活动是人类生命、能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本源。教学即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而是学生获得充分、生动发展的必需。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地获取鲜活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才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活动化,即用活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精心地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努力拓展活动的时空,丰富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引人入胜的愉悦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性、立体化的大课堂。通过活动促进内化,通过内化推动发展。
  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依据教学目标,针对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常常采用以下学习活动的方式:(1)赛一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个体、小组、小群体之间的学习竞赛活动,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发展。(2)辩一辩。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矛盾点等,组织学生争辩,使学生获得多向交汇,获得更多思考、表达、交流、倾听的机会,你的认识、我的感受、他的想法相互碰撞、补充、融合,促进共同发展。(3)做一做。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制作、操作等,变认识活动为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能动的活动中,主动思考,加深体验,经历训练,获得发展。(4)演一演。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灵活地扮演角色进行主体的替换,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情境的感受、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学习认识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他人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5)画一画。根据课文的描述,运用简笔画的方法,化语言为形象,变“话”为“画”,给学生鲜活的感觉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激活简接经验和情感,获得对语言情境的直观感受,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悟。(6)写一写。加强读写的有机结合,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以读促写,以写促思。适时地指导学生写一写小片断:阅读的体会、阅读的扩充、阅读的浓缩、阅读的评点、阅读的仿写、阅读的想象、阅读的延续等。
  五、价值引领,让阅读充满智慧的挑战
  人们常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语文的形象意义与概念意义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才成了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应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由于学生认识及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往往游离主题。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课堂,应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教师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精辟的解读来激活文本,为学生“穿针引线”,唤起学生的思维灵感和亲身体验。
  如有位教师教《愚公移山》,学生在感悟中提出疑问:愚公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而采用了“移山”的办法,花费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举家搬山,不搞生产,恐怕交通问题没解决,山没移成,全家早饿死了。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创造性思维已得到充分发展。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引导:《愚公移山》是则寓言,它的目的是通过一则故事反映一个哲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畏困难的气魄和精神,这是思想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单从历史实际讲,愚公不经反复论证就轻率移山是行不通的。当今国家的重大建设,如长江三峡工程不是经过反复周密论证认定对国家,对人民利远大于弊才动工的吗?而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盲目上马。在实践中,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的气魄,也要注意策略方法。这样,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体验,教师的引导则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挑战的阅读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大声疾呼。课堂的活力哪里来?课堂的活力焕发在阅读教学互动中。课堂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才能在互动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获得心灵的交流,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里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语文课堂将会真正成为创造师生精神生命的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