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如何击破复习中的“软肋”
作者:不详 时间:2010/5/25 12:19:11 来源:ygyzgf转发 人气:355
从我与同学以及部分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家长都在对备考冲刺策略以及快速提分技巧方面感到不知所措,更不清楚怎样帮孩子减压,怎样让孩子处于临考前的最佳状态?虽说做父母的很多都是高考 过来人了,但现在的高考制度和以前相比大不相同,考试细节以及其他的琐碎事情做家长的也是摸不清头脑,更何况还有不少的家长都没有参加过高考甚至没有读书,他们深知吃了没文化的亏,想尽办法只求不让自己的下一代再吃同样的亏,所以家长比学生更加焦急。
有句话叫: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决心,努力去做,高考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难,首先,复习要有计划、按步骤;其次,一定要找到复习中的“软肋”,这直接关系到考试能否得高分!找“软肋”就是找到最薄弱的环节,有些可能是导致考生失利的重要环节,只要得以解决、突破,复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超常发挥,最终轻松的赢取“高考”这场“攻坚战”。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并击破高考复习中的“软肋”呢?
博主根据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经多年对高考以及广大考生的研究,总结出了高中复习中主要有三大“软肋”。现在与广大的考生家长和学生、老师共同分享:
一、勤于动笔,防止眼高手低
“动笔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而许多考生懒于动笔,一定吃大亏。有条规律:听明白了、懂了、会了、会做、动笔做就错,表明复习中最易断裂的链条就是动笔,不动笔则一写就错。而解题即看、想、写,第一步就是审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如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后再动笔,就会“一招失误,满盘皆输”。这与心理紧张有关,因此审题过程就一定要克服紧张情绪。另外,回答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逻辑性。因为阅卷老师要踩点即“题眼”,有“点”就得分,没“点”不给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去思维,去表述答案才能得高分。还有,一定要明白错题就是分数,向错题要分数。但是要走出题海战术,精做而非多做,认真反思,归纳总结,最好是总结出每一类型或是每一学科的答题规律、计划及答题策略来,以备在下一次的考前进行预热提醒。最后查漏补缺,补弱增强,强科更强,弱科变强。因此,复习中动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自然学科要动笔练,人文学科更要勤于动笔。
二、看书知“根源”,以不变应万变
教科书是命题惟一依托,《考试大纲》是命题惟一依据,那么这也是复习的惟一依托和依据。复习中一定要一手抓《考试说明》、一手抓教科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定要重视教科书以及平时老师上课时的笔记本、错题本!要认真的反思、回顾、联想总结过的知识点、做过的试题和规律。否则只以为复习就是不断做题,其结果注定预一定要吃亏的。
三、打牢基础知识,防止低级错误
首先,“高考是能力的考查”,但“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命题专家表示:基础知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依据,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免酿成苦果。
其次,要重视中低档试题。试题分为易中难三个档,《考试说明》对于中考试题易中难的比例是定性的表述“以中等试题为主”,复习绝对不是越难越好。但试题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就是说有一些拔高题是为一些特定学生设计的。
再次,要特别注意低级错误的克服。所谓的低级错误,主要是因为在做题时自觉不自觉地违的错误,他据有非常的隐蔽性,打一旦知道答案后,有具有非常强的低级性,后悔自己应该细心一些,这样的错误往往被因为是粗心而造成的,其实克服或是减少这样的低级失误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法做题,认真对待每一个做题的步骤,具体法方在此不再赘述,在我的博文《高效实用的理科“六步做题法”》中有具体的介绍,欢迎交流。
四、定时训练,不断反刍自己的考试
俗话说得好,“没有考试,就没有学习,就没有高效的学习。”因为只有有了考试,才能够认真的学习一边去应对考试,没有考试,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好像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失去了高的学习的效率。所以为了很好的检测一下自己,我门就要强迫自己设置一个紧张的模拟环境,那就是定时训练考试,然后针对考试中暴露数来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反思出自己在考试时的心理活动及犯错的具体原因,然后找出对应的克服策略,者样不断地考试、反思、应用;考试、反思、应用;逐步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的考试策略与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答题风格与考试习惯。
复习除了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比如有的考生的软肋在心理品质;有的学生的软肋在意志品质等等。
所以,我们老师都要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考试错误、考试习惯、心理特点等等的考试因素,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软肋,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逐一击破。
最后,博主想提醒广大家长们以及老师、同学们的是:不要把孩子或是自己当作攀比对象;家长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多观察、多沟通;教育孩子不要乱买复习资料,家长也要不能有问题乱求“师”,因为每一位老师有每一位老师的方法,要坚定地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别人的建议只是参考,不要谁的都听而乱了分寸;我们家长或是老师还要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合理志愿,并当好后勤部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室氛围。因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误区1
“时间太紧迫,现在学肯定已经来不及了。 ”
中国有句俗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现在距离高考(论坛)还有几个月时间: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其实也不短啊,想一想,怎么可以说这段时间全力以赴会毫无收获呢?当然,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学习策略是要有针对性。时间的紧迫要求我们“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环节薄弱的提高分数见效快的地方,可以针对自己各科的薄弱环节(通过良好的试卷分析即可发现)。虽说一科提高几十分有些奢望,但是提高几分、十几分是绝对有可能的,不要小看这几分,高考之争,往往就在几分之争!
误区2
“别人都在努力,自己却学不进去,真是太烦躁了。 ”
压力大,精疲力尽,学不进去是现阶段高三学生的普遍特点。最明显的特点是晚上回家后,本打算把白天没弄明白的地方搞清楚,没想到自己却直打瞌睡、感到头晕脑涨,进入不了学习状态。一想到别人正在拼命努力,自己却是这种状态,就感到焦躁。其实,现在有许多同学对自己的状态都不是很满意。大家不要把别人的状态想得太好,而把自己想得太坏。想想看,从早上那么早就来到学校,晚上那么晚才放学回家,至少在学校学了十几个小时了,这种情况下,谁还能精神抖擞,头脑清晰呢?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这样想:“哈哈!他们现在也是焦头烂额,学不进去了,而我只要再坚持一下,肯定会脱颖而出的。 ”通过这样的自我激励使自己在精神上战胜别人。你也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如做深呼吸,把窗子打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简单活动几分钟调节一下等等。当然,如果实在是太累了,那就休息吧!
误区3
“模拟考试不理想,我算是完蛋了。 ”
有些同学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止步不前,甚至成绩大幅度波动,这种情况使一些同学受到很大的打击,复习情绪大受干扰。对此,同学们要端正对待模拟考试的态度。模考是模拟,它与高考有所不同。模考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使同学们发现自己知识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重点,从而做到在平日学习中有的放矢,否则你很有可能把时间花费在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地方。除此之外,模考成绩一点作用也没有,想一想,哪所学校会根据模考成绩而录取你呢?记住:对你有决定性影响的,只有高考的分数!
误区4
“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唠叨,真是让人烦死了。 ”
本来,同学们现在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还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埋怨。很多同学感到这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备考情绪,为此静不下心,耿耿于怀。这里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老师家长与我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的批评肯定是善意的,他们觉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既然看出了你的问题,绝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落后或者不在状态。对此,也需要同学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可以细心体会一下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也许从他们的批评中可以看到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及时地加以调整。如果你认为他们说得确实不对,那你可以不必理会,没必要采取一些使双方矛盾激化的做法影响到自己的临考状态。记住,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抓紧时间,利用最后阶段去完善自己的学业。 (魏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