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的高考有多大差别?
作者:不详 时间:2010/5/9 12:16:14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753
高考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状态,很多学生的苦读即将画上一个小句号,或许这一辈子中再也没有这样紧张、高强度的集中性学习了。但说实话,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过来人都知道,人生中再没有比进入大学之前的时光那样美好的日子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关注起很多孩子的考试,还有前途。
我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高考之后或者大学毕业后前往国外留学的人。而在中国孩子留学的目的地中间,美国又是最主要的一个。美国也有类似于高考的考试制度,学生也会面临进入大学之前的考试和选拔,不过对比之下,中国和美国的这一次人生大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中国家庭一切为高考让路,在美国高考只意味着一个周六的早起。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在很多中国人的一生中,高考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实在美国也有类似的考试,他们分别是ACT和SAT,目前全美所有四年制大学都同等认可这两个考试。这两种考试虽然很重要,但和中国高考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美国孩子面临高考之前的状态究竟如何?听一句在美国孩子中间最常见的话就知道了:明天是ACT考试吗?哦,天哪,我忘了,那我明天得早起了。
按照我们对于高考的观念,这样的话出现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不管是教室里面的倒计时牌,还是各大报纸的高考相关资讯,都在时刻提醒我们高考的日期,很多人在高考的前几晚就开始失眠了。而美国孩子的这段话意味着,在美国许多学生对“高考”的重视程度都较低。ACT和SAT的考试通常都是在周六,因此,这是他们必须要早起的惟一一个周六,同时也是惟一一个去学校的周六。说句大胆且很实际的猜测,如果让美国学生来参加中国高考,我想他们大多数是通过不了的。
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当他们在上高中,尤其是在准备高考时,家长们会为他们做任何事。比如我看到许多家长站在高中门外,等着接孩子回家;父母在家中打扫、做饭、给孩子送饭,做一切事情为孩子创造时间学习。而在美国,如果父母这样做,学生一定会被同学嘲笑。这在美国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中国却是很常见的场景。
在看过中国学生对考试和学习的过分关注后,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经过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了解之后,我得到的答案是,进各级重点学校。而为什么他们这么强烈地想进重点呢?难道重点学校的教育真的会好得多吗?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今后能得到更高的收入?这其中很多问题我都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其实,我很佩服学生的努力和拼命,但很怀疑这样努力是否值得。这是不是最好的一条路,这是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都需要冷静下来去好好斟酌。我们爱学习,不是因为我要参加考试,而是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也同样喜欢野营,和朋友一起玩,做社区义工等等。学习应该努力,但同样应该享受生活,因为我们相信生活是美丽的。
我非常敬佩,同时也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去看待我们中国学生的勤奋和认真。然而,我同时为他们感到惋惜,因为相比美国文化体系中,他们错过了生活的美丽。
现在,能让我感到很开心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很多年轻人正通过美国ACT考试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赴美留学做好全面准备,同时让生活充实和快乐。中国高考之严苛和神圣,是ACT、SAT等全球其他所有考试所不能够比拟的,而中国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又改变了多少学子的命运才能得到这么多人无比的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考似乎还留有几缕古代科举的印痕,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科举制赋予平民金榜题名、分享特权的梦想。而在贫富、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的当代中国,高考也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让弱势群体的子女有机会改变命运和身份、跻身精英阶层。
至于美国,无论是ACT,还是SAT,都只是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的参照考分之一。ACT每年举行5次,成绩两年内有效,只要交几十美元报名费,学生想考就考,直至考出满意的分数为止。
也有很多中国学生从小在以“考试至上”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到了美国之后他们从反复做考题中获得应试技能,并以此对付美国“高考”,即便得了满分,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美国“高考”确有值得中国“拿来”的地方。从其考试形式、内容、高校录取标准到所宣导的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等均值得借鉴。
美国梦的核心是“自我重塑”,“你的过去并不预定你的未来”。这与中国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改变命运”等传统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美国的“自我重塑”途径和方式很多,并非只有上大学一种。以其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灵活性,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机会均等,有助于培育富有人文关怀、公民精神的年轻一代,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不管中美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也不管这条高考的路什么时候才能做出一个合理的改变,现在学生要去做的还是先好好学习,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留在中国还是出外深造。一次高考,就是人生的一次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