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开放,课堂教学要放开
作者:古浪县第五中学 何振年 时间:2010/8/2 20:52: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3
——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在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整体教学法”、“对应比照法”进行教学。我们知道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类似才组织到一块儿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和相异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争个透。其次,问题要灵活。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再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即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第四,要充分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恰如其分的质疑,是开放教学、取得良好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巧妙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 ,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习《归去来兮辞》,通过对第二自然段前两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想象与课堂即兴表演,体会作者如释重负,万分欣喜的心情,从而深刻地把握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决心和作品的主题。
——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 。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要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这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大胆说话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充分实践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运用知识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因此,要紧紧抓住“作文”和“综合性学习”不放,因为这两块做得好,学生兴趣就得到培养,能力就得到加强。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社会中有着许多丰富的题材,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比成人更大胆、更丰富、更个性化。加上学生有好奇心,对这些调查研究会更加投入、专注。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学习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地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本地的环保状况,采访环保局的有关专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