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传神的典范——《列夫·托尔斯泰》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10/8/3 17:15:33 来源:郭红玲转发 人气:5744
——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中的肖像描写
说来也巧,这“天才的灵魂”的“寓所”——相貌,却是那样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陋”。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那满面 “卷起的滔滔白浪”“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却激发了读者要窥探这位天才人物真实面貌的强烈渴望。
再细细察看托尔斯泰的面相,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总而言之,他长相平平,满脸的忧郁、愚钝和压抑,甚至丑陋可憎,俨然一位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俄国大众的脸。然而,这位天才人物却是俄国人民的代表,是精神世界的领袖。他的仰慕者除了在内心用“尊贵、轩昂、伟岸、天才”来塑造他的光辉形象以外,还不远万里、蜂拥而至,诚惶诚恐地要一睹尊容。结果,带给他们的自然是惊讶、失望、无尽的尴尬和懊悔。
行文至此,茨威格那细腻、生动、满含激情和震撼力的肖像描写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寻。就在人们满心的期待、渴望即将化为泡影的时候,“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来,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如“穿透了伪装的甲胄”的枪弹。那目光可以把“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让人们清清楚楚地看见赤裸裸的真相。这时,聪明的茨威格在经过层层蓄势、精心设计,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阅读欲望之后,在千呼万唤、云开日出中,让我们透过那“黑豹似的目光”,如愿以偿地洞察了托尔斯泰那天才般的伟大灵魂。
从全文看,作者采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对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充满了新奇的想像,并且极具诱惑力。仔细的品味、解析这些具有隐喻意味的句子,我们就会有惊人的发现:那“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似乎述说着托尔斯泰那滋养丰富、生命涌动的无穷智慧,那“天父般的”“颇有长者风度”的大胡子,似乎暗示着托尔斯泰那博大仁慈、包容一切的胸怀,那“田野村夫”般的“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似乎浸透了托尔斯泰那甘愿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致力于“贫民化”“道德自新”以救世的痴情和执着,那锐利而神秘、冷酷而忧郁的目光,分明昭示着托尔斯泰那解剖社会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大师的卓越才华。
知识典藏
如何分析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神态等外貌特征的描写。他通过对人物外表(形象)的刻画,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肖像描写的方法有:工笔法和白描法。
(1)工笔法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特色。
(2)白描法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