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总结
作者:hiimp 时间:2010/8/7 17:48:03 来源:会员改编 人气:3040
试卷总体分为阅读和语言运用两大板块,从卷面内容看,老题型很多,成语、病句、语句衔接、仿写、文言文、诗歌鉴赏题都是传统题型,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作文也是中规中矩,这些传统题型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容易把握。但从整体看,学生要脱颖而出,还是有些难度,这主要是因为个别题型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因此,今年语文高考试题整体特点是试题平稳平和,考查方式不断创新,简言之就是老题型、新形式。
一、试题分析
开卷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阅读,主要摘自启功先生《金石书画漫谈》,比较浅显,讲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选文字数控制在1000字,在问题设置上考查学生筛选信息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与平常的备考题没有太大区别。题目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其审美情趣。
第二读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内容上和课改前的高考文言文选文内容一致,仍然是人物传记,试题也是传统的实词考查、人物评价、文意的把握、翻译,试题较平易,注重基础性,没有出现考纲中新增的考点——文言断句,在这种情况下想得高分还是在于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养成。
诗词鉴赏考察的是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乐府诗《雨雪曲》,诗歌内容不难,一看就是一首反映士卒边塞生活的诗篇,但要注重细节的把握、情感的理解以及题目变异问法的破解上,尤其是诗歌鉴赏第二题第一问,好多学生容易忽视题干要求,不能将意象与环境、情感联系起来,甚至不知道要答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这个题就是问“旗彩坏”“鼓声低”的作用、原因以及对士卒的影响。针对今年诗词鉴赏中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认为诗词鉴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提问方式和答案步骤的关系,尤其是研究近些年来多样性、变异性的提问方式,使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
名句名篇默写紧扣考纲,不是一味的将目光聚焦在高中课本中,而是高中、初中都有。虽然初中内容在默写中占了多半,但两篇诗文韩愈的《杂说(四)》、陆游《游山西村》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烂熟于心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后说有空白现象,说明学生对经典阅读不重视,积累不够。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根据新课改精神,改为选考题,分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需要比较后选择作答,这无形中就会加大阅读量。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保护人》,难度适中,试题围绕小说三要素分别考查了学生的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情节结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最后一道题难度较大,考查题目涉及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多方面,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参照小说创作规律以及自己较高的鉴赏能力,出色的表达能力作答,而这些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很少具备的,因此多数学生不知此题怎么答或答非所问,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本进行解析,明确不同角度不同答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素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讲的是袁隆平,学生较熟悉,这篇阅读无论从内容还是题目都比前面的小说阅读要简单,学生只需理清文章思路,立足答题区域找信息点,概括作答即可,最后一道探究题人文性突出,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要求学生理解“同行”、“尊严”、“友谊”三者的关系,作答时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及自身阅历来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比较宽泛,这道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外,也是考查学生如何“做人”、 “做事”,具有现实意义。纵观两类文章,实用类文本显然比文学类文本易于理解,答案条理性较强,易于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因此在复习中可偏重这类文章的研究,但也不能忽视文本类阅读的理解,必须做到“两手抓”。
第二卷语言运用板块所涉及的各知识点,均在考纲范围内。去掉了以往的字音、字形,保留了传统考察中的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连贯,补写,仿写内容。第13题成语题中的成语都是常见成语,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备考时对常用成语的积累,但有些学生积累过少,连“汗牛充栋”形容对象是藏书都不清楚,造成失分。语句部分设题占了基础知识部分的一大块,分值达17分,题目平易,灵活,紧扣考。第14题语病题关键要熟知语病类型以及常考的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语意重复)易错模式,然后在一定的语感上再进行判断就不会有大的出入;第15题衔接题不回避热点,是关于玉树的,根据句间关系、逻辑关系就不难找到答案;第16题,要求根据“感恩教育”这一中心填出文段中空缺的部分,难度较大,题型较新,不过,考生只要紧紧围绕主旨,注意句间关系,注意 “质疑” “简单地采取” “牵涉到很多方面” 等提示词语,甚至注意到标点等细节,就不难填出正确的答案。第17题仿写题抓住例句中“勇敢、坚强”的中心、“某某如果……,那它永远不能……”的句式、褒扬的感情基调也很容易拿到全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
最后一道大题作文还是沿用了前几年的命题思路——新材料作文,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命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在限定范围内让学生探索发挥,给考生提供多维思考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充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作文给了三则材料:第一则“鱼”的材料重在谈成长的外因——环境;第二则“狼”的材料重在谈生存的内因——好奇心;第三则谈人成才的外因——积极的心理暗示。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体现在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这是所给材料的关键句,也是作文题眼所在,立意构思的出发点。作文的核心是“人的成才”,这是作文的限制性体现,但切入角度是多元化的,既可从自身挖掘一个人成才的种种内在因素,也可从成才的外在因素上展开,更可以把内外因两者结合来谈,可以说角度非常多且不易偏离题意,这是其开放性的体现。所以学生可以从“成功与环境的关系”“成才与兴趣” “成才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等角度分别立意或综合立意。
二、复习策略
1.加强对新旧考纲的比较研究,寻求细微差别,研究命题趋势,找准命题的切入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复习工作。
2.引导学生注重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板块的复习,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坚持课内外的积累,以求基础牢固。
3.注重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只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进行强化训练,期提升阅读解题能力,结果是“试题一套套做,答题一道道错”。 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还可以研究高考试题的答案,寻找命题者的思维规律,做到有的放矢,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现实生活,在观察生活,体味人生中提升能力。
通过试题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虽是新课改,但考题变化幅度不大,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试题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告诉我们课改的方向是回归传统,突出时代。因此,在高三复习中一方面要读圣贤书,一方面要阅天下事;重基础、重积累;拓宽视野,加大储备,这样才能决胜高考,金榜题名。
2010-6-22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