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的质疑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永康  时间:2010/3/7 17:27:33  来源:hzyz2006j转发  人气:663
  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具体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其能力层级分别为A、B、C、D、E。这作为高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已坚持多年。应该说“以能力立意”较之于过去的“以知识立意”是一大进步,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命题指导思想需要调整。因为它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相悖,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标基本理念相违。
  一、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中的“能力”内涵模糊,外延不清,极易导致语文教学和复习迎考偏离语文学科的正确轨道。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是区别于技能和知识的。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包括研究“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研究“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能力是搞好生活学习工作的一种心态,就语文学科而言,能力属于工具性范畴。历年的语文考纲对“以能力立意”的“能力”未作任何诠释,其内涵模糊,外延不清,容易导致高考命题和语文教学偏离语文学科的轨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形成的应该是什么样的能力?应该主要指基本语文能力,语文高考要测试考生的也主要是基本语文能力。所谓基本语文能力,是指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简称言语能力。语文课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语言的运用”,即言语。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由语文科独当其任,它决定语文成其为语文,并让语文这一人文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划清了界线,因此,它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能力,即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也可以说是心智能力,也就是人的大脑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心智活动能力,其形式是内隐的。言语能力又是一种交际能力。语言本来就是因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作为语言运用的言语其最主要的特点应是交际性。言语能力还是审美能力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审美是对艺术规律的了解,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艺术家的理解,这一切都离不开言语活动。更何况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接触的主要是文学艺术,文学本来就是语言艺术。
  对于语文能力的内涵应该有以上认识,那么语文能力的外延又是什么?它应该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以及这四者综合运用的能力。每方面的能力还可以细化,比如阅读能力可以分为阅读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欣赏能力、阅读创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分为聆听方面的辨音识义、理解语义、概括语意等能力,说话方面的运用语音、品评话语、快速编码、组织内部语言、定向表述等能力。写作能力可以分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能力。高考考查语文的基本能力,就应该涉及以上这些内容。考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题型的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些方面来考虑。归根到底,这种基本语文能力就是解决语言交际中实际运用语言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前面所说的言语能力。可是,目前语文高考大纲限定的能力层级则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增加了一个“探究能力”层级。其实,识记、理解、综合分析、探究等能力仅仅是听说读写基本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它也是其他学科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属于考生应具备的共通能力范畴,是各门学科都要培养的能力,而非基本语文能力。这种共通能力还包括协作、沟通、创造、批判性思考、捕捉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这样,在“以能力立意”的六大能力层级中,就有四大能力层级都不是基本语文能力。在语文命题中,用对考生共通性能力的测试来淡化甚至取代对考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测试,这未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有违语文教学的宗旨。再说,语言的表达应用、鉴赏评价,虽然算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但由于目前高考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考查形式,所以语言的表达应用仅限于书面,对聆听和说话相关的口语交际能力,高考语文命题却从不问津。这样,听说读写这四大基本语文能力在高考命题中就已经被砍去了一半。至于鉴赏与评价能力,也仅仅是阅读能力中的一部分,也仅仅是就文学作品的阅读而言的,未能涵盖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方面的阅读能力。因此可以说,考纲指出的能力层级严重混淆了基本语文能力与共通能力的界限,淡化弱化了对考生基本语文能力的考查,未能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极易导致语文教学及复习迎考偏离语文学科的正确轨道,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的思想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只是一种能力,文化素养、健全人格、思想情感等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的思想容易导致对考生文化素养、健全人格、思想情感等的忽视,淡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它的外延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如前所说,语文能力也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在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思维结果要靠听说读写的方式来交流,这就使语文具有言语能力性,亦即工具性。而听说读写的内容,又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又使语文具有人文性。所以,课程标准把语文说成“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并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应该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二者密切结合,辩证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了人为的分割,各执一端,排斥另一端。工具论者忽视了工具的运用者——人,人文论者把语文看做人的体现、人的本身、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但却忽略了运用这个独特的工具——语言。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产生话语的行为及结果,言语的本质既不体现在语言上,也不体现在思想人文上,而是体现在二者的转化统一上。言语是“言”与“意”的统一体,“言”与“意”的关系决定着言语的性质。既然人文性深含于语言文字之中,我们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言语能力,他们就能凭借这个能力去吸收人文性之精华。学生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去把握人文性的过程,也是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言语能力的过程。所以,没有纯粹的言语能力,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条。如果说言语能力性亦即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桨,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是舵。只有桨、舵配合默契,才能使语文学科这艘搁浅太久的巨轮驶向辽阔的海洋。而目前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提“以能力立意”,就割裂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联系,有违新课程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极易误导语文教学,又无助于对考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全面考查。事实上在以“能力立意”这一命题思想的影响下,目前的语文教学与复习应考已经步入不少误区。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若干习题,抠这个字眼、抠那个层次,文章的灵魂不见了,老师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辩证的语言感受,用枯燥繁琐的题海抽筋剥骨,扼杀文章的气韵和灵动。新课程新在哪里?新在以人为本,新在以学生的知情意能健全完善和谐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可是,在“以能力立意”这一思想指引下的高考语文命题所导致的语文教学与训练,能使学生在知情意能方面有多少收获?那么,实施新课程的任务恐怕难以完成。
  三、高考语文命题应该由“以能力立意”转变到以“语文素养”立意。
  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广泛推开,新的评价方式的施行也需要我们对过去进行总结与反思。《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学内容要依据课程目标而定,而考评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定,考评的方式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由此看来,高考语文命题就应该从“以能力立意”转变到以“语文素养”立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素养的提法涵盖了以上种种内容,既强化了语文的基本能力,又不局限于语文基本能力,还涉及做人的基本要素。较之过去语文能力的提法更具有包容性,更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知情意能健全和谐发展为本的精神。高考命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要有利于引领中学的素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按照“以语文素养”立意的指导思想,考点的确定、命题材料的选择、题型的设计都不能只考虑能力的因素,因此要用课程标准来统摄教与考。可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考试大纲强调的却是“以能力立意”,这就大大地消解了新课程的思想内涵,使当前的语文教学陷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无怪乎当前语文教师在这两者之间无所适从。目前,不少学校对于课程改革,不同程度地存在徘徊、观望、等待的心态,不敢放手投入课程改革,打消这种心态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切实将语文高考命题统一到语文新课程的标准上来,决不能让考纲的要求与课改的要求相悖,要使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走出以考定教的怪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