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难度大还是安徽语文教学有问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10/8/19 11:35: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44
          安徽省2010年高考阅卷的正评工作今天已经全部结束。据报道,今年的作文得分上不去。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安徽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陈道贵介绍,评卷组为了照顾实际情况,根据试评时发现的问题,在评分细则中适当扩大了符合题意作文的范围,使门槛有所降低。今年语文科目考完之后,考生们就反映作文题型新颖、难度较大。从改卷情况看,不少考生还出现了“跑题”的现象。
  我在今年安徽高考语文结束的第一时间就对某媒体说过,今年的安徽作文出得不错,材料相对新颖,写作角度多,便于拉开距离。它选取的是清代诗人阮元的一首《吴兴杂诗》。考生读了这个材料以后,把握诗歌的主旨并不难。该诗的末联“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了该诗的主旨是“因地制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种什么作物,以此展开联想即可。我们可以谈人生定位,可以谈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写。
      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阅卷开始,老师们对立意的角度争议很大,甚至有人认为只能从“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这一角度来写!(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本来抽调阅卷老师时我写了一篇博文,为了不影响和谐没发。参加几次阅卷,发现教师的素质越来越低了。甚至有的中学推荐刚刚参加工作,没经验的老师去练兵。)有的考生没读懂诗歌,有的谈“交流”(可能是看到首句有这两个字吧),有的谈环境污染,不一而足。
      实事求是地说,诗歌作为作文材料已经多次了。2007年的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08年的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2008年的湖南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应该说,如果平时老师对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到位,不管诗歌、漫画,还是故事、新闻,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有的老师从未进行过诗歌材料的审题训练,学生审题偏也就不奇怪了。当然,如果安徽卷能适当加点提示语,可能情况会好点。
  有的老师说你,就是审题不偏,从“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这样的角度也不好写,或者说写不出彩。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思想无话可说,或说的是陈词滥调。实际上,2006年全国卷“乌鸦学鹰”,2005年的全国卷“位置和价值”都可作为参考。“乌鸦学鹰”的故事从否定的角度立意,即“为自己合理定位”; “位置和价值”的话题稍一变动,即可:找准自己的位置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曾撰文指出:高考作文主要有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形式。尽管高考命题岁岁年年题不同,形式多样,尽管“话题”满天飞,“命题”难计数,“材料”无穷尽,但它们的(话题作文的“材料”“话题”、材料作文的“材料”和命题作文的“题目”)内涵和考查点是有限的,不外乎自然、社会、人生、思维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其中关于人生社会或两者相结合的命题最多。像“诚信”、“爱”、“奉献”、“考试”、“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等属于道德品质类的命题;“读”“问”“走与停”“人与路”等与人生的智慧、追求有关……对这些基本命题内涵,我们要多思考,真正深入理解。当我们对各种类型的作文以及练过、看过的所有作文进行基本命题内涵的梳理、思考、探究,进而对每种基本命题内涵和考查点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并且真正深入地理解、把握时,我们就抓住了根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换句话说,不论高考怎么考,考什么题目,它都应是我们思考过、梳理过、探究过或者练过的。以2006年全国卷Ι“乌鸦学鹰”为例,从牧羊人的角度出发,分析“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我们可以立意:要善于为自己合理定位。这属于人生智慧的内涵。从小孩的评价出发,我们可以立意:要敢于尝试或自我突破、不断超越。这属于人生品格的内涵。不管从哪个角度思考,我们都能够立即联想到类似的文章和材料,思维就容易激活,写作就比较顺手,更不会有陌生感。当考到“空白”时,我们可以立刻想到它属于人生的智慧,立即联系到相关类似的文章,思维被激发,思路被开拓,材料就很容易涌现出来。
     所以,我感觉许多问题的出现,根源都在教学上。如果教学不改进,教师素质不提高,高考试题出得再容易,学生还是做不好。某些人一相情愿地降低评分标准,阅卷现场不遗余力地强调要把分数打上去,都是枉然!
  希望肉食者能看到教学、教育中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真正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高中教育。如此,安徽幸甚,人民幸甚!
    附一篇优秀作文
  草木得常理  共生唱和谐
  安徽一考生    
      那是洛阳城里富丽堂皇的牡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笑靥绽放的一瞬,倾国倾城。中原的厚土,萌发了朝霞般热情的牡丹。
      那是天山峰顶冰清玉洁的雪莲,美得脱俗,美得惊心,美得销魂,莞尔一笑的刹那,沁人心脾。天山的冰雪,滋养了明月般纯洁的雪莲。
      那是干涸的罗布泊上寂寞的胡杨林,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穿越生死的刚强,亘古不变。西北的烈风,催生了战士般无畏的胡杨林。
      正是这每一方独一无二的水土,孕育了大自然独一无二的神奇。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正如江南水乡“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那一片生机盎然的和谐。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自然才会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法则,掌握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获得与自然共生的机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曾为保护鹿而下令大肆捕杀狼,鹿的数量在一段时间激增后,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而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难以恢复。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幻化早已寻常事;时代更新,岁月交替,时光不依人意志。坐看日落星闪,享受自然,更重要的是需春种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同时谋求发展,尊重规律,同时借势生利。自然法则虽然神圣不可亵渎,却可以加以利用。那种在深处的菱角、浅处的稻秧,还有不深不浅处婀娜多姿的荷花,不正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规律而留下的美好诗篇吗?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要说:“人类在左,自然在右,在地球的舞台上唱和共生的旋律。”我希望有一天,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手握橄榄枝,走在蓝天下,心系大自然,且行且珍惜!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lxh33445 于10-31 15:29发表评论: 第1楼
  • 凡事都要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