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写高考作文(江苏卷、安徽卷)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1/28 19:55:40  来源:jiqingliuyue转发  人气:782
  一、江苏卷《品位时尚》
  【真题重现】
  江苏卷: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真题解析】
  在这个作文题目中,“品味”和“时尚”是两个重要点。“品味”是动词,但是如何品味,可以成为写作的着落点,主要指理解、认识、感受等,不是一般的“看”,是要有过程和方法的。“时尚”到底是什么?时尚可以表现为对美、雅、好的追求,也可以表现为对丑、俗和坏的批判。“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提示比较有实际意义,便于避免学生一时找不到话题。其实,对“时尚”的所指应是很丰富的,可以是社会、生活、人生追求方面,也可以是历史、名人、文化、政治,等等。对“时尚”的理解是关键,它有助于立意的深刻和新颖,有利于提升学生作文的档次。
  从文体上看如果写记叙文,首先要突出记叙的价值或意义。其次,还必须突出品味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才有对时尚的深刻洞察。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鲜明突出议论的观点。可以论证“怎样”来品味时尚,突出对品味“方法”的论述;可以论证品味时尚的“什么”,突出品味“内容”的列举。还可以论证品味时尚的“好处”,突出对品味“结果”的描述。
  (曹宝顺)
  【名师出手】
  品味时尚
  ◆曹兴戈(特级教师)
  西风东渐,将中国这些古老建筑吹得东倒西歪。许多新潮的东西流行起来了,人们说那叫“时尚”。于是,“品味时尚”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不过在我,这“品味”却有自己的眼光,那便是:审视、辨识和以提升自己为目的的欣赏与接受。现在许多人的追逐时尚,其实是在盲目“跟风”。所以我以为,对于时尚,我们得多下些真正的“品味”的功夫。
  对于时尚,得有自己的辨识和选择。时尚的、流行的东西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以垃圾冒充精品的也比比皆是。就以网络上流行的“灵异小说”而言,对于这类东西,辨识的眼光就很重要。那些离奇古怪的人物和情节,那些毫无逻辑性的编造甚至凑合,那些消解高尚情操的奇谈怪论,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怎么能和经典的文学名著相比呢?可是许多同学对它却形成了嗜痂之癖,从而导致成绩下滑,精神恍惚,行为怪诞,甚至滑入犯罪的深渊。这便是缺少辨识和选择的后果。这样“品味”便会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孱头”,蹩进“大宅子”里“大吸其鸦片”的丑态。
  对于时尚,得多一些警惕、思考和批判的目光。我们校园里有一种“时尚”叫“追星”。前几年“追星一族”风靡一时。他们对于明星们的痴迷竟然到了如小品中提炼出来的情节:对明星上厕所有什么癖好都表现出那么强烈的激情。但是想到演艺圈暴露出来的明星们诸如傍款、吸毒、涉黑、涉赌、耍大牌之类的丑闻,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崇拜的“偶像”究竟怎么了?遂想起一位外国名人对以为“流行的便是好的”那个偏执狂的反唇相讥:“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了。”今天还有甲型流感,也能证明时尚的、流行的就是好的么?所以多些警惕与思考,才不至于在生活中目迷神昏,找不着方向。
  其实,时尚既已风靡世界,我们便无从回避,也不应该一概拒绝和排斥。“月亮都是外国的圆”当然是盲从和自卑,东施效颦也必会出尽洋相,但将“大宅子”“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的举动也是不可取的。“品味”自然还应包括以提升自己品位为前提的接受和欣赏。但最可怕的还是“跟风”。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它都是心理浮躁的表现。根源便是自卑和失却自我。我们吃“跟风”的亏还少吗?大跃进时期农民跟着别人搞虚报产量“放卫星”,文革中学生跟着别人学斗老师,现在要跟的“风”太多,简直令人目迷五色。就拿女性减肥来说吧,“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殷鉴不远,今天披上“时尚”的外衣,大家便乐此不疲,瘦得连衣服都穿不起来了,还美其名曰“有骨感美”。还有其他领域的种种“时尚病”,许多都是有人盯着你的钱袋设下的陷阱。要不识破那些人弄出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吃亏上当在所难免。所以必须提高自己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辨识能力,并保持一点对自己的好东西“旧帽多情却恋头”的那般的执著。
  如何品味时尚?还是鲁迅先生的态度:沉着,勇猛,不自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亦即“品味”。那么,“大宅子”和“主人”都会坚实和堂皇起来。
  二、安徽卷《弯道的启示》
  【真题再现】
  安徽卷: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真题解析】
  联想型的材料往往是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入手,联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情形。联想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近似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和它相近或相似的另一事物;二是对比联想,即由对一事物的感知引起相反特点的另一事物的联想过程;三是推测联想,即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由已知事物推测出未知事物的联想过程。在作文材料中,“弯道”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指路途的“弯道”,也指前进发展的“弯道”,自我人生的“弯道”,等等。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相应联想,如由“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可联想到在学习中、生活中如何成功实现超越;又如可根据“弯道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的提示,联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人和事。最后是确定角度和立意,动手作文。既可议论,也可写“弯道超越”者的故事,前者要注意议论分析,后者要注意“弯道超越”的种种因素的体现和“弯道超越”的意义揭示。审题时,考生要先注意读懂“弯道超越”本来的含义,在此之后,要重点咀嚼“弯道”被引申赋予的新的意义,即“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做好前两步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其中,“这一时刻”所指的是什么时刻是写作切入的关键。
  (曹宝顺)
  想起弯道
  ◆刘孝峰
  想起弯道,就仿佛看见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在羁绊着行者的步履;迂回盘旋的九曲黄河,在磨砺着船夫的身影。
  想起弯道,也仿佛看见苍茫的原野,在鹰隼的利爪前,野兔凭借弯道灵活转身的姿态;广袤的草原,在猎豹的阴影下,羚羊借助弯道骤然一转的踪迹……
  想起弯道,就想起刘备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那一刻,身处事业的弯道,内心却已涌起东山再起的信念;就想起苏轼远谪黄州,面对大江,身处人生的弯道,早已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就想起孙中山临终之时,正处于时代的弯道,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谆谆教诲;就想起“屈指行程二万”,正处于革命的弯道,用鲜血和信念铭刻起地球上的红飘带……
  想起弯道,就感慨1929年的美利坚,从经济危机中突围而出,崛然而起,在弯道上成长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就钦佩2009年的神州人,在金融海啸中劈波斩浪,奋力拼搏,在弯道上追赶世界强国的步伐;就愤恨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历史转折的弯道上倒行逆施,想要毁灭人类,却毁灭了自己;就悲伤伊拉克、阿富汗在通往未来的弯道中陷入困境,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想起弯道,就想起可怕的挑战和可喜的机遇,想起巨大的危险和惊人的收获。有点儿像泥泞的沼泽,它能缚住行者前进的脚步,也能磨砺勇者不屈的意志;有点儿像骤起的狂风,它能熄灭生命微弱摇曳不定的烛火,也能托起胸怀壮志“直上云霄九万里”的鲲鹏……
  想起弯道,就想起“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的艰辛,可是又马上想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欣;想起弯道,就想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悲苦,可是又马上想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
  想起弯道,心一下子变得多情,变得缠绵。有时觉得,弯道代表着人生的坎坷和曲折,不禁感到忧伤和失意;有时又觉得,弯道代表着超越的精彩和美丽,不禁感到兴奋和幸福……
  想起弯道,就想起一双清澈锐利的眼睛,正是那双眼睛看清了前方的对手和道路,让我们无畏地奔驰;就想起一双坚定有力的大手,正是那双手把好了方向盘,让我们无惧地奔驰;就想起一颗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心,正是那颗心洞察了历史和未来,让我们无悔地奔驰。加速,转向,超越,前行!弯道等待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
  想起弯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