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出师表》,看诸葛亮慷慨人生
作者:大理州祥云县普淜初级中学 安正兴 时间:2010/8/31 16:52:37 来源:baoshifeng 原创 人气:2009
诸葛亮(公元181——243),字孔明,琅邪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生于乱世,起初他和陶渊明一样,都想做超然世外的隐士,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寄情于南阳的清风明月山水,躬耕于南阳,饱读诗书,日暮吟《梁父吟》。于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成了他的人生理想,然而诸葛亮因“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名气如雷贯耳,再加之他的救世之心尚未泯灭,因此最终他没能守住最初的南阳人生理想。据史载,时任左将军的刘备因为诸葛亮有“卧龙”之称,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又是有血有肉的英雄,他深被刘备诚意所动,遂解带从戎,厚相结纳,怀着朋友信之与救民于水火的远大理想,于公元208年从南阳越行入新野,“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刘备军师将军,游走于蜀吴之间,传播仁义礼智,胸中有蜀民忧乐。他辅佐刘备,外修政明,内练法度,再政治、经济、家庭及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改革。他力主“耕战”,”富国强兵”,使蜀汉迅速强起,为以后形成三足鼎立局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评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议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为蜀开帝业。”这是对诸葛亮变法改革历史功绩最的佳客观评价。
魏文帝黄出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及帝位,是魏汉昭烈皇帝,史称蜀汉,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当时,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回顾诸葛亮刚出山时走过的路,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他在受到刘备的知遇之恩后,放弃了最初的人生理想,慷慨入世,以蜀汉大业为己任,标举开诚布公以匡救蜀汉的人生追求上,诸葛亮是坚韧执着的,而且坚韧执着得有点迂腐,但在衡物处世的行为方式上他却并不失达观圆通,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于刘备患难时受任和奉命,由此我们可领略到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这在他人生追求的层面有进了一层。历史上的隐士多不过问时世,诸葛亮却是一个在关键深刻能挺身而出,并始终忠心耿耿追随刘备父子,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单凭这一点,就让我们敬佩有加,他的事迹可歌可泣,足以令天地昭彰。
诸葛亮本人尤能善于用兵,足智多谋,他“神机妙算”的传闻早于家喻户晓。据史载,诸葛亮曾无数次率兵亲征,克敌制胜,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一为信守白帝城托孤的誓言,二为实现自己救世的人生理想,为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他亲自率领蜀军深入人们谈之色变,蛮荒瘴疠的死囚流放之所——云南,直到滇池。这期间,他由于过度劳累,终于积劳成疾,但他仍以四十四岁有病之身远涉不毛之地,用计臣服了孟获,留下了“七擒七纵”孟获的千古佳传。平定南方叛乱之后,为“平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就都”,可是由于后主刘禅贪图享乐,不理也不会理政事,诸葛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春天,曾给刘禅再上《出师表》,申明本志。表文情词恳切,亦叙亦论,推理严密,催人泪下。诸葛亮先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指出“先帝创业未办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意在提醒刘禅不能在沉溺于酒色,要居安思危,必须“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语失义”,否则将会“塞中谏之路也”。再而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文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发臧否,不宜异同”一句,意在提醒刘禅执法时“若有偏私”,内外异法,法则不通,法不通则必乱政局,故而“若有作奸范科及为中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要依法办事。进而从正反两方面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在提醒刘禅“亲小人”会导致亡国的恶果,这不但表明了自己的深深忧虑,尤表明了自己对蜀汉的耿耿忠心。接下来诸葛亮笔锋一转,自谦陈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了自己无意功名,只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委婉地道出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忠心可佳。再叙白帝城托孤一事,说明自己以先帝为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并表明了自己“平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文最后诸葛亮以先严以律己,再提醒刘禅应严格要求诸臣,也希望刘禅能“咨诹善道,查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结尾。全文寓情于议,寓情于叙,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及效忠刘氏父子的愿望。诸葛亮能写出这样的表文,起决于他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当然也与他的地位有关。因为诸葛亮与刘氏父子感情深厚,与刘禅既是长辈又是臣,所以写出了这样一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文。也就难怪让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驻足,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仲伯间”的诗句,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受也盛赞《出师表》:“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臣之心,行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无奈昏用无能的刘禅却不懂得治理政事,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辅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出师后,他的奔走呼告,句句箴言总不能被刘禅接受,他的想法总被现实碾得粉碎,志终不能伸。在出兵后不久,诸葛亮踞武功五丈原(今山西省眉县西南)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夙兴夜寐,胜负未决,郁郁而终,享年五十三岁。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他的许多的抱负还来不及施展,他的许多军事经验还来不及总结,就于匆匆之中告别了红尘。据史载,诸葛亮出殡那天,风云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动情,蜀国臣民悲痛欲绝,蜀后主也哭成了泪人……直到今天我才读懂了唐代诗人杜甫“出师未决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传出的悲怆情怀。
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始终都不肯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他的一生呕心沥血,都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因此透支了生命。读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再读《出师表》我们可以知道,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使他疲于奔命,为了蜀汉而拼力而为,总是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匡救蜀汉。他知其必为而为之,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并且明知其不可为,仍然拼力为之。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托孤一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刘备)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一死!’”他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极力辅佐刘禅,而自己毫无非分之想,一片丹心,赢得了杜甫的佳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一般人看来,这也许是在是有些迂腐而不识时务,但是从人生追求的层次来看,这种执着与坚韧,无论如何,是最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因此他把身心都献给蜀汉,献给了曾赐知遇之恩给他的刘备,并泽被后世。
偶然的机会,我和朋友慕名来到成都市锦宫城门外蜀汉先主刘备庙西,怀着崇敬的心情参拜了武候祠,面对这诸葛亮的遗像,我思绪万千,多少年来魂牵梦萦的心愿,顷刻间被先生的睿智的光辉浇灭了。我无心观赏祠庙的映阶绿草,无心聆听隔叶黄鹂的妙音,只是用心体味着祠中一副副对联,品味着其中的真谛,回忆着先生用心走过的为蜀汉开帝业的慷慨人生,感叹与先生《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力量。我仿佛又回到蜀汉治乱兴衰的历程,去完成我期待已久的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夙愿。我想,如果先生泉下又灵,听到若干年后今人的评说,看到骆绎不绝慕名来参拜的游人,兴许终于可以瞑目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