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中学师生无所适从——关于考试的一点建议
作者:自贡市第一中学校语文组 雷国锋 时间:2010/9/21 16:40: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40
下述问题即存在争议,在专家们没有最后定论之前,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命中学生的各类考题时不要考查下列有争议的内容。
一、词语的解释及读音
(一)“察言观色”、“察颜观色”哪种写法正确?
察言观色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琢磨对方的言语,观察对方的脸色,以推测对方心意。
3.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脸色,揣度对方的心意。
4.商务印书馆《应用汉语词典》:观察言语脸色以揣知对方心意。如:老王在一旁察言观色,想弄清他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察颜观色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大成语大词典》(P90)是这样解释“察颜观色”的: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清•唐甄《潜书•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无不能也。”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他的眼睛盯住了太太的脸,细细的察颜观色,不敢冒昧的张口。”
但由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应用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均未收录“察颜观色”,所以在不少考题中均认为“察颜观色”是错误的,只有“察言观色”才是正确的。
我建议不要考这两个词。
(二)对簿公堂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簿,动词,受审问,如“对簿公堂”。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在公堂上根据诉状核对事实。旧指在官府受审;今指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对质打官司。
3.《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2000年1月第1版):簿指文状,对簿即依据文状核对事实。后用来指法庭受审,如对簿公堂。
4.《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对簿,根据文书当面核对事实。指受审讯或受质询。簿,起诉的文书。《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建议暂时也不要考,如果要考,两种解释都算对。
(三)箪食壶浆:shí? sì?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食shí。《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思是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后用“箪食壶浆”来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情景。提示:“食”这里是名词,不读sì。
2.《现代汉语词典》:食sì。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3.《汉代成语大词典》:食sì。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形容百姓欢迎军队。《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建议暂时也不要考,如果要考,两种解释都算对。
(四)究竟怎样解释“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曾作为1999年高考题: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这句话被判为错误)
1.《汉大成语大词典》: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
2.《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形容新屋高大美观。
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第1版):①《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轮:轮囷,古代圆形仓库,形容高大;奂:众多)。②美好绝妙。如:美轮美奂的水中芭蕾;会客厅布置得美轮美奂。
但2005年7月第1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又作了如下改动:不用于形容建筑物以外的其它事物。这说明词典都还在摇摆不定。
2010年5月第2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又做了如下修订:《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轮囷,古代圆形仓库,形容高大;奂:众多)。后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现也形容景色、装饰等非常美好。提示:不要写作“美仑美奂”。
4.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礼记•檀弓下》里说,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武建造宫室落成后,人们前去庆贺。大夫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后用“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
【参阅2005年12期《咬文嚼字》P39《“美轮美奂”能否形容建筑物以外的东西?》】
编者按:由此看来,按照最新的讲法,1999年的那道高考题就不应该被判为错误了。
(五)“露面”:“lòu”还是“lù”?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露面:lòu//miàn。出现在一定地场合(多指人出来交际应酬):公开露面。
出头露面:chū tóu lòu miàn。①在公众的场合出现:他不爱出头露面。②出面(做事):大家推他出头露面谈这件事。
抛头露面:pāo tóu lù miàn。旧时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时丢脸的事)。现在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
露面——lòu miàn。在公开场合出现。如:他躲在后面操纵,从不露面。
出头露面:chū tóu lòu miàn。在公众面前出现。如:他是个经常出头露面的人物。
抛头露面:pāo tóu lù miàn。旧指妇女出现在公共场所。现在泛指在公开场合露面。
编者按:“出头露面”“抛头露面”的“露”读音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
(六)露丑——“露”:lòu?lù?
1.露丑:《现代汉语词典》:露lòu。出丑;丢丑。如:出乖露丑。
2.露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露lòu。动词。丢脸;出丑。如:丢人露丑;当众露丑。
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为“出乖露丑”注音和释义的:露lù。在众人面前丢人出丑(乖,不合情理的)。如:不认真备课,上了讲台怎能不出乖露丑呢。并专门提示:“露”这里不读lòu。
编者按:在为“出乖露丑”的“露”注音的问题上《现代汉语词典》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是矛盾的。
(七)唯唯诺诺——wéi? Wěi?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唯wéi。谦卑地连声答应。形容不敢提出意见,一味顺从(含贬义)。
2.《汉大成语大词典》:唯wěi。语出《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面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诺诺”谓谦恭顺从。《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唯唯诺诺,并不违拗。”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唯wěi。形容词。状态词。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
(八)“下载”的“载”怎样读?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载zài。动词。从互联网或其他计算机上获取信息并装入某台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装置上(跟“上传”相对)。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载zǎi。动词。将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料复制到本台计算机上(跟“上载”相对)。
编者按:两本词典的注音是矛盾的。
(九)咸与维新
○高2002届高中语文教材《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得,听凭它们爬上来罢。教材注释:语见《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这里指辛亥革命时革命派与反动势力妥协,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机的现象。
○《阿Q正传》(鲁迅):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教材注释:语出《尚书•胤征》:“歼厥渠魁,协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原意是对起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这里指辛亥革命时革命派和反动势力都把“咸与维新”当做口头禅,意思是大家都革命了。反动分子却借此投机,窃取革命果实,或从中搞破坏。(高2002届教材P103把“与”字解释为“参加、参与”,照此讲法,“与”字就应该读yù)
○《汉大成语大词典》P879:与yǔ。《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孔传:“言其余人,久染污俗,本无恶心,皆与更新。”后因以“咸与维新”谓对一切受恶习影响或犯罪的人都准予改过自新或革故图新。维,语气词。南朝梁沈约《赦诏》:“隆平之化,庶从兹始,宜播嘉惠,咸与维新,可大赦天下。”《旧唐书•昭宗纪》:“宜覃涣污之恩,俟此雍熙之庆,涤瑕荡垢,咸与维新。”
○编者认为:“与”应读yǔ,准许,允许。参阅P34《咬文嚼字》2001年第2期。
(十)“心广体胖”、“心宽体胖”中“胖”究竟该怎样读?
心广体胖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胖pán。《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原意是有修养的人胸襟宽阔,身体也就安泰舒适。现在多用来表示心中闲适,无忧无虑,因而身体健壮。提示:“胖”这里是安泰舒适的意思,不是肥胖的意思,不读pàng。
2.《现代汉语词典》:胖pán。心情舒畅,身体健壮。也说心宽体胖。
3.《应用汉语词典》:胖pán。《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原意是内心开阔,外貌自然安泰。后用来指心情舒展,身体健壮。也说心宽体胖。
4.《中国成语大辞典》:广:开阔,坦然。胖pán,舒泰。谓内心无所愧疚,体貌自然舒泰安详。《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指因内心逸乐,无所牵挂而身体健康发胖。
5.《汉大成语大词典》:胖pán。指心情舒畅安逸,因而身体发胖。
说明:“胖”,注音一致,均注为“pán”。
心宽体胖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胖pàng。心情舒畅,身体发胖。提示:跟“心广体胖pán”意义不同。“胖”这里是脂肪多的意思,不读pán。
2.《中国成语大辞典》:胖pàng。心情舒畅,身体肥胖。
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汉大成语大词典》注音:胖pán。
我建议:中学出题考试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心宽体胖”来考,因为“胖”的读音会发生分歧。要考最好出“心广体胖”。
(十一)“与人为善”的“与”该怎样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与,yǔ,赞许,赞助。原指帮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与:yǔ,偕同。跟别人一同做好事。现多指善意地帮助别人。
《辞源》解释“与人为善”:与,yǔ。谓助人相与为善。
我建议:考试的时候不要考“与”的解释。
(十二)做客;作客(参阅2001年4期《语文月刊》P12、2007年4期《咬文嚼字》P41-45)
做客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uò kè,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到亲戚家做客。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见1766页“作客”①。现在一般写作“作客”。
作客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①动词。到亲友家拜访。如:到朋友家作客。②寄居异地。如:异乡作客多年。
注意:2007年4期《咬文嚼字》:通过对来稿的认真研究并广泛征集了专家的意见,本刊的观点是:“作客”与“做客”是局部异形词。“作客他乡”不能写作“做客他乡”,但“去亲戚家作客”和“去亲戚家做客”都可以。在表示“到亲戚家去拜访”时,“作客”与“做客”是异形词。
二、标点符号
(一)栏目名加书名号还是双引号?
先看例子:
2004年高考全国卷(广西、内蒙古、陕西、海南、西藏)有一选择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其中的C选项是这样的:
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
高考命题专家余闻在解析中说:“幸运52”不是书名,用书名号错了,应改为双引号。
这又与2006年9期《咬文嚼字•栏目名加书名号还是双引号?》(P41~46)的说法不一致:
“栏目名既可用引号,又可用书名号,两种用法都有理。由于规范的“缺席”,看来短时间内,两种意见很难统一。我刊提到栏目名,多加引号,偶用书名号,也不统一。但是经过讨论,我们认为,从系统性、逻辑性的角度讲,用书名号能更清晰地标示栏目的性质——精神文化产品,能更好地体现书报刊层级系统地一致性。因此,我们决定,从本期起,碰到栏目名统一使用书名号。……另外,我们也认为将“书名号”改为“作品号”更合理。让我们共同期待,国家标准能早日完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定。”
(二)并列的书名号或者引号之间是否用顿号?
先看例子:
2005年成都三诊4题C项:在“我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中,《千手观音》、《装修》、《功夫》、《笑谈人生》等节目,众望所归,获得了一等奖。(答案将此判为错误,认为“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
我认为该说法欠妥。
2004年6期《咬文嚼字》(P41)编者附言:我们认为,从表达上看,只要不会产生歧义,并列的书名号或引号之间是否用顿号是两可的;而在阅读中,此处加顿号的应一律理解为有停顿,不加顿号的应一律理解为不停顿。我们不赞成在理论上认为书名号和引号有表示停顿的作用,因为那样可能会混淆标号和点号的区别,产生逻辑上的混乱。
1.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3.关于美国白皮书和艾奇逊的信件,我们业已在三篇文章(《无可奈何的供状》、《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中给了批评。(《毛泽东选集》)
4.《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未用顿号)
5.《辞海》解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6.《标点符号用法》: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
7.那时几个熟人都在编文学杂志,在《作家》(孟十还主编)、《译文》(黄源主编)、《文学月刊》(靳以主编)之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也创刊了。(巴金《怀念烈文》)
8.“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是荒谬之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心一意搞建设》,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三)关于选择问句中问号的使用:
问号可以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的后边,也可以用在每个选择项的后边。【《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编写的《〈标点符号用法〉解说》(1990年3月第1版),语文出版社)P8)】
1.只有一张电影票,是你去?还是我去?
2.你这是征求我的意见,还是把你的决定通知我?
3.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选择关系的复句,有两个问句,一般只在最后一个分句末尾用一个问号……选择问句的几个部分较长,有时为了加强语气,也可以在每个分句的末尾用问号。
举例同上面的“3”。
【摘自华艺出版社《按1996年实施的国家标准修订最新标点符号用法》(吴邦驹,1999年1月第3版),P40】
另:苏培成《标点符号实用手册》(语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次印刷)P24~25:
1.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2.你觉得在家里种地好,还是在这里学习好?(孙犁《风云初记》)
3.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4.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亡的门前?(谌容《人到中年》)
5.究竟什么力量是强大的呢?生活?岁月?精神?(张洁《沉重的翅膀》)
6.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一支飞箭?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断加速的宇宙飞船?(刘心武《钟鼓楼》)
(四)引语末了的“问号“感叹号”究竟要不要?
2009年山东高考题2B
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2009年《语文学习增刊•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全解》P120认为:应该“问号去掉”“引文中的句末问号,应该删去。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里的问号应该删去”,这同《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编写的《〈标点符号用法〉解说》(1990年3月第1版),语文出版社)的说法不一致:引语末了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五)并列的短语之间究竟可不可以用顿号?
2009年山东高考题2C
“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2009年《语文学习增刊•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全解》P120认为:应该“顿号改为逗号”,“‘两岸携手、共渡难关’中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因为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这里是并列的动词谓语,应该用逗号”,这同《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编写的《〈标点符号用法〉解说》(1990年3月第1版),语文出版社)的说法不一致: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并列的词语可以是两项,也可以多于两项。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词组)。并列词语之间用了“和”“或”之类的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例:
中国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育程度很低、国内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并列的短语)
三、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一)鸡豚狗彘之畜
高中2011级第一册P115《寡人之于国也》教材注释⑦:畜,xù,畜养。之,助词。译文:畜养鸡、狗、猪。
高中2008级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教参译为“家畜chù”: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
二者不一致。若用来考试,两者都应该算正确。
(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一个“而”字究竟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
人教社高2002级二册《语文》教材P351:连词,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2007年山东高考题,《语文学习》2007年增刊P112讲为“表相承关系”。
2007年10月
2010年9月21日修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