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构境、生情、问艺——例说逐步走进诗词的内核

作者:肖钢  时间:2010/10/7 20:03:35  来源:肖钢 原创  人气:595
  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考生最容易丢分的一道试题。老师们想尽办法教会学生一些应试的技巧,从命题类型到解题步骤,一一进行指导,但于事无补。考生面对陌生的诗词依然是云里雾里,平时所学的那此套路似乎不管用。问题的根源在哪?笔者在实践中得知:真正难住学生的不是题型不熟、解题步骤不清,而是压根就读不懂诗词。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尝试引导学生入文、构境、生情、问艺,逐步走进诗词内核。
  一、 入文构境
  高考试题中的诗词鉴赏,是让考生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状况下的一种鉴赏。考生面对的只是诗词本身,只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积累进入由文字构成的诗词系统,将一个个文字符号变成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不依照任何资料,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对诗歌进行翻译,将跳跃性的诗词语言变成容易理解的现代汉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将诗人(词人)置入诗词的所描写的情境中,将诗词所涉及的景和人联系起来,思考两个问题(景怎么样,人怎么样)从而在想象世界里重新构建出诗词的境界。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 楼 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首诗的内容,对诗进行初步的译读,并将不同学生的译读放在一起,让学生从别人的译读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诗人置入诗中构建出诗里的情境。过程如下:
  生1:我到洛阳时,刚好是芳菲的春日,花朵鲜艳其间还散发着清香,蜘蛛有意将蛛丝苦苦地缠绕,垂柳无缘无故地争相与我赠别,杏花开放繁盛的地方青山却还未达到鼎盛,山边有行人在山脚下休息,今天晚上谁愿去远方呢,远方只有寂寥孤独的旅馆和月亮。(徐梦婷)
  师点评:人物突显,景物突出,最后一句翻译有误,没有扣住“相随”二字,因此没有突出诗人那种孤馆无伴的寂寞孤独。
  生2:洛阳正好是百花竞相开放的时候,浓郁的色彩夹带着清香,蛛丝互相缠绕着,低垂的杨柳被无端的当作送别的景物,杏花红遍了青山,把原来的绿色都遮掩住了,山边上行人在山脚下歇息,今天晚上有谁相随,只有寂寥孤独的月亮。(张亚娣)
  师点评:景物突出,人物不显,“青山缺”翻译得很好,“馆”字未提,境界的味道不足。
  师示范:
  译读: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哪般?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构境:诗中景有乐景,如满城春花,香正浓,蛛丝有情不忍别,杏花红遍青山。诗中也有哀景,如垂柳无端争送,孤月照孤馆。诗人在芳菲节里远行,孤独一人上旅程。
  这样,学生能进入文字背后,构建出有诗人在内的情境,明白了诗人面对怎样的景象,为进一步揣摩诗人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 入境生情
  构建出诗中的情境之后,学生对诗人在这种情境中有感情大致会有初步的感知。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出诗情境的特点,缘境探情;让学生在诗词中找能体现诗人(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形容词或动词,缘词问情;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诗词境界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大致过程如下:
  生1:表达了诗人独自离开的孤独、寂寞以及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明芳)
  生2:作者首先描写他到洛阳时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下片道出自己却要在这一天告别这美丽的春景,孤身一人去远方,表达了作者对此时春景的喜爱,写出了自己的不舍与留恋。(徐梦婷)
  生3:以乐景衬下文哀情,开头两句描写洛阳春天美好的画面,后文写在如此佳景下却无人与自己相伴相随,反衬出作者的落寞,寂寞与孤独。(蒋柳青)
  师示范:上片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见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有理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
  这样,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把握,或多或少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 缘情问艺
  诗中的艺术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要探寻诗中的艺术,得从情感入手。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共鸣之后,我让学生思考:情源何而生,情以何而达两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寻找手法,从难懂的诗句寻找手法,从前后对比中寻找手法,让学生在情感的流露中探寻情感表达的技巧。过程如下:
  生1: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百花齐放的春天,有着如此美景,但却是分别的时节,反衬出作者因身边的亲人朋友的离开内心感到孤单,身边没有亲人朋友相伴,只有一轮月。(陈丹丹)
  生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方旭英)
  生3:①用了借景抒情,借“游丝”和“垂柳”抒发了离别之苦。
  ②寓情于景,“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一句寄寓着诗人的寂寞与孤独。
  ③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杏花的红遮蔽了青山说成了青山缺了一道口。
  ④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垂柳”象征着离别。(王明芳)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此诗用的艺术手法,从修辞手法到表现手法,从艺术的层面进行深层解读。
  总之,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置于诗所构建的意境中,入境生情,情动于言,这样才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生活,真正走进诗的世界。
  作者:肖  钢      单位: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  邮编:311400 电话:13735581930
  身份证号码:430526197810017537         E—mail:xg1005t1233@tom.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