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还剩多少经典味儿?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0/8 17:57:16 来源:写毛毛 转发 人气:665
一位四川教师拿了人教的新教材后表示,与此前相比,新课本中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
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在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
在有争议的鲁迅作品方面,广东方面则做了保留,但是将《药》换成了《祝福》。而网友热议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广东版语文教材中原本就没有收录。至于“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没有选《背影》,一直选的是《荷塘月色》”。
阿Q离开了,没有了《药》中的血馒头,朱自清的《背影》也不见了……诸多的经典篇章轻轻地走了,似乎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众人的思念。这些篇章中的情节陪伴了几代人,他们读着鲁迅、朱自清、施耐庵的经典作品,体会着其中的滋味,也许学生时代的他们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文中的精髓,但在学生时代埋在心中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如今他们也从课本上“撤退”了,学生们还能读到多少经典的篇章?日后又会有多少的经典可以回味?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只要中国语文教学的“归纳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本文反映了这种或那种精神、批判了这种或那种主义……”的套路不变,那么无论多少篇经典文章包含其中,课本再如何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对于这种将文本僵化,对文章丰富内涵解释为单一的、仅助于意识形态的洗脑式教育,我庆幸当年上课从没听过课,听了就废了。——阿布
随着时代的推进语文教材固然需要改进,但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与给与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人的独立人格,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深奥,甚至偏见,但之所以至今我们还在讨论他的作品,是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敢于批判敢于正视民族劣根性的精神,如果为了和谐,为了让祖国的花朵纯洁的心灵不受震撼,而把鲁迅先生的一部分作品删除,那么我们的花朵就真成花朵了。——甫杜
鲁迅的文章好,这点不可否认,但是鲁迅大师的文章不少确实是生涩难懂。想当年学习鲁迅文章,很是痛苦,即使是老师也不能完全参透文章的全部,更何况向我们传授呢。现在的学生更多需要的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减少一些艰深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为学生们“减负”吧。话说回来,先人们留下的好文章,未必都要通过语文课本来学习,再说语文课堂时间紧迫,也无法将优秀文章一一参透,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利用其他的时间去研读经典。然而让人纠结的是,面对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学生们课外读书时间会越来越少,相对于一些经典文章的“大撤退”,或许这才是更大的悲哀吧。——于洋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正是由于其多少年为世人所传诵,不会因为上不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而改变,我们阅读的很多经典著作都是从语文课本外获取的。语文课本只不过是孩子们的初级读物,或者考试必备读物,还有许许多多的课外读物等着他们呢!虽说各地教材的集体大换血把鲁迅朱自清换下来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作品已经没有价值,就当是对经典的一个小小考验嘛,不要把语文课本看的太神圣了,歌功颂德之作是必不可少的。——张欢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明的速度却没有跟上。文化似乎在大把大把地缺失,信息发展之迅速,原先几百年的一步现在只用几个小时没准就能迈出。可惜,原先的众多今天在今天仍然被反复解读,譬如红楼譬如张爱玲。红学会和张看表明很长时间没有新的好的经典的足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面世了。现在的教科书如果再一味追求科技文,缺少经典篇章。下一代的孩子们对于经典和传统的解读会越来越淡漠。——胡倩
习惯的东西消失了,总是觉得不舒服,如果小时候我们看的课本中没有这些经典文章会怎样?课本也该与时俱进吧。即使课本中没有了这些文章,想必老师都会提及,喜欢的人自然会主动去拿来看的。——杨文
其实,教材只是“与时俱进”了而已。时代在进步,任何东西都在更新换代,教材也一样,需要新血液、新资源!——潘昕妙
真正的经典,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色,撤退的不止是鲁迅,而是不符合这个时代价值观的“价值”。我们也不想孩子毕业以后,发现书本上学的跟现实社会完全是两重天,生存如此残酷的现在,孩子还是早些接触社会真实的好。不要像我们小时候,爸妈教我们不要说谎,等工作了,又骂我们太老实。教育是为了未来的一种投资,自然要选对方向。不要南辕北辙才好。——龙在天
提起语文课本,感觉既亲切又陌生,好多年没有抚摸它了。可是语文课本却一代代传承下去,时代在变,内容在变,但传授知识的精神不会变,这就是永远的经典,又何在乎里面摘录的文章呢,我想课本之所以这样安排,一定有其合乎情理的道理,而且经典文章都是人传出来的,经典文章到一定境界就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了,所以并不能说不摘录进去就少了经典味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经典就是我能读懂,并能从文中找出一丝共鸣。——雅婷
语文课本是一个战场,因为他不仅教导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更影响他们的思想。这之后的话就不必多说了。另外,经典的魅力在于其可供不同时代反复阅读的阐释性,与其让学生接受某种简单的解读,不如让他们在课外自主阅读来得更有收获。——陈夏阳
别把语文课本无限拔高。接受鲁迅教育那么多年的我们,有多少能够像他一样独立思考,冷眼看世界呢。鲁迅撤退后的语文课本,也不见得就危机四伏,搞得孩子们跟要接种假疫苗一样,别把孩子们吓着了,以为没了鲁迅天真的要塌了一样。——吴岭峰
也说说对“鲁迅撤退”的看法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不喜欢鲁迅起来,一则是对他试图割裂与传统文化关系的不满,二则是觉得他态度过于激烈、言语过于犀利,而格局略显狭隘了。但是,我深深地知道,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表达的正是对“国将不国”的环境下的愤怒与忧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追赶,我们离大国崛起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但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曾经的孱弱与耻辱,没有理由忘记那血淋淋的人血馒头。我相信,继承批判精神,能让一个民族更加清醒。——西铭
语文课本中经典的好文章,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对我的影响很大,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背影》、《孔雀东南飞》、《项脊轩志》等,这些文章注重的是对人的人文教育,培养人的文化品位。撤换经典文章倒是无妨,关键的是看替代它们的是什么。如以《祝福》替代《药》之类的,我认为是好的撤换,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关注的东西。《荷塘月色》代替《背影》,这是不痛不痒的换血。而《飞向太空的航程》、《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别了,不列颠尼亚》此类速食文章,经不住沉淀的,可作课外拓展阅读。——杨云
之前有消息爆,某专家称,《背影》中作者的父亲在穿过马路的栅栏去买橘子的场景涉嫌违反交通规则,会给小孩子造成错误引导……没有证实消息的真伪,但看完的当下我就彻底无语了。语文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是无穷尽所谓正确的规则和传世人生指南吗?还是那些跌跌撞撞从历史的疏影横斜中留存下的,对美好人性和生活的憧憬和回味,以及不偏不倚的对自我未来的选择和追求。——李展蓝
至今能回忆得起的语文课文只是古文古诗了,现代文虽然可以想得起片段,但整个的意思却显得很七零八落,而且很难有深切的感受和同情,偶然只言片语的警句也是此一时彼一时。课本占用学生大部分时间,而且多是在做些题旨外的应试功夫,如果再在课文选材上没营养,真是相当于造孽了。——潘宇峰
经典这个词我们应该怎么定义?有人想当然地,把自己曾经读过的文章当做经典。要是这样的话,凡是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都是经典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曾经的语文课本的话,就会发现不少的问题:里面充满了政治说教,也充满了各种偏见。我认为,语文课本确实是应该改的,问题是怎么改。以前的语文课本是为某些人服务,那么改了以后又应该为哪些人服务呢?语文书里应该有什么,这个到底谁说了算?——王俊岭
文章也要更新换代啊?我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老师反复的讲给我们听,后来还买了一张很大的图片给我们看,这些文章不应该被删掉都具有时代意义。——齐一戈
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些反对撤销经典文章的人基本上都属于过来人,而至于读到什么样的课文,在校学生是没有太多意见的,也许他们有意见,这种意见也没有被重视起来,也许他们早就不想看鲁迅了呢,也许他们就是想看看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呢?——张昂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