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三大难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10/9/29 18:24:04  来源:lyr2008 转发  人气:862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成绩现状
  语文教学的成绩与英语教学相比。同年级同班相比,平均分不如英语高。不论期中还是期末、高考都不如英语平均分高。语文教师在学生评课中的满意率也不如英语老师高。同为语言类课程教学,对英语的学习只有五六年,成绩竟比语文高,教师也不如英语老师手欢迎。
  就学生个人来看,入学时语文成绩低的到毕业时语文成绩仍低,经过三年的学习,情况没有大的改观。许多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大面积的不丰收是必会带来对语文的不满意,甚至失去信心和兴趣。
  推拉生的成绩难以提高。推拉生是老师用心给予帮扶的对象。语文教师对这部分人的成绩提高没有把握,甚至会出现越帮越差的现象。与理科相比,我们的良苦用心没有能换来喜人的成果。
  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不高,甚至横加指责。只要打开有关的语文报刊评论就会发现,尤其对作文的指责,简直把我们语文教师当成了误人子弟的代表。比如99年高考后,对“豆角、月亮”“闻到阳光的味道”两篇作文的争论与批判。长春一高中生自费出版《不及格》,收录的全是该生被老师批为不及格的文章,而一个作家在书的前言中对该生文章大加赞扬,并说该生已发表了中篇和长篇小说。语文业内人士指责我们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死板,思想僵化,课上废话连篇,使学生课下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业外人士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一会儿半会儿提不高,搞得语文教师假期想办个班挣点外快就不行,因为没有学生补语文。
  我们语文老师比其他任何学科的老师都辛苦,既要完成比其他学科厚的多的课本的教学任务,还要加班加点地批改作文,搬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结果换来的是学生、领导、社会的不满意,甚至指责。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三大难题
  语文教材与语文考题的不一致给语文教师出了难题。说白了,就是“题”的问题。没有“题”,听说读写能力很高,例如韩寒;有了“题”,即使能力很高,照样分数低,比如韩寒。高考题要考语言的连贯、简明、得体,语段的压缩,语句的扩展与仿写,要考句式的变换等等具体的语言知识运用,而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的语文教参则重点是对课文背景的介绍,课文主题思想的总结,文章结构的层次分析,而且是只说结果不讲其中的道理:主题思想怎样总结出来的?为什么层次结构那样划分?它不管。高考要考的重要词句的含义怎样解释?重要信息怎样提炼?这些思维规律它也不给指出来。于是导致我们语文老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爬教参上的内容。有些内容老师还不理解其所以然,就让学生记录下来,反正“我”都教给你了,书上就这么说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占用大量时间做了与考试题目的要求不一致的工作,所以劳而无功。
  高中的教材也曾进行过改革,考题也在不断地变。但教材与高考的距离越来越大。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高考题的材料出自课本,后来材料出自课外,现在能从高考题中找到课本上的影子的地方太少了。语文教材与考题之间的联系几乎找不到了。语文教师你爬教参,越爬离高考题越远。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就是,教材的教授应与高考题结合起来。
  2、第二个难题就是怎样将教材的教授与考题结合。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成绩不理想的历史性原因。任何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都有继承性,不论好坏、对错。现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地受着自己的老师的影响,大学的和中学的。(一)大学的老师对你有影响。大学的授课就是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不管下面的学生理解不理解,感悟不感悟,你在下面做记录,。他没有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开发你的智力、训练你的思维;大学的教材教法课也不切合高中教学实际。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人一开始学的理论就与我们的实践不能结合没,那上面的方法都是总结的过去的教学实践,现在的考题已经与那时的不同了:大学的教材教法并没有教给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二)中学老师对你有影响。你的中学语文老师讲课的方法、过程是你走上讲台后模仿的对象。虽然有的老师还让你佩服,他的风度、他的渊博、他的为人,也许让你永远都不会说他不好;但就训练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这一点来说,他对你的影响有负面的,因为他学的教学理论是苏联时期的,他教你时运用的不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方法;因为他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解决成绩大面积提高这一难题,而这一些方法现在被你模仿了来。
  综上所述,我们从“填鸭式”的课堂里走出来,现在让我们一下子就走上“双自主”的道路,不是不想走,而是找不到道儿嘛。
  有些学校的领导不了解这一点,盲目指责说:有些教师不重视课改。后来又说:有些教师小小年纪很顽固,就是不改!我们不是不改,是不知道怎样改或者不知道改成什么样。我们没有胆量反问他:你上一节“双自主”的课,让我看看?恐怕也会难死他。
  3、第三个难题是,教学过程(环节)中存在的不科学因素。课前预习,我们老师是否给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或者说学生预习了没有?如果没有充分阅读,对文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课上讲解得再多,再清楚,对学生来说收获不大,下课就忘了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再者,“理解”是讲课的一个目的。通过你的讲解学生理解,不通过你讲解,学生照样能理解,那么”讲”讲是不科学的。第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里也有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如果学生根据他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达到理解,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的;如果通过你的讲解尤其是在他没有什么体验、感悟的情况下通过你的讲解达到理解,那就不科学。因为语文“理解”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忆。而你讲才理解,他记忆不住。比如一个词语的读音、意义,他自己查阅词典,往往记忆深,而你给出答案,他会很快忘记。“空穴来风”究竟是有根据还是没根据?“望其项背”是指赶得上还是赶不上?凭你的讲他记不来的。“感同身受”去年的应届生做练习时都讲了,今年他成了复读生,仍然搞错。就语文这一科来说,学生不理解的不多,但理解了考试时仍不会的则很多。理解应与记忆结合那么教学过程才科学。再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话:“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表现了王熙凤这个人物怎样的性格?学生说表现她有教养懂礼貌,你怎样让学生知道表现她故意显示自己的权势、身份、地位这一点呢?简单一点的话,你就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理解,但记忆不住。若从前后情节中分析、推论,学生不光能永远记住她的性格,也明白了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又如,让学生多读。学生买了课外阅读资料,结果越读越没劲,因为对阅读现代文,对写作都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反而浪费了时间。如果加上“读”后“写”的环节,阅读的效果就出来了。还如,作文批语,语言简练流畅、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等等正确而空洞的套话,老师批与不批,学生看与不看都对写作水平没有影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