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姓曹不姓夏侯吗?
作者:陈杏德 时间:2010/10/9 23:31:32 来源:chenxingde 原创 人气:5759
凡读三国者皆知《曹瞒传》为吴人所录对魏敌对宣传作品,居然可以用来当作史料?
另外,我来告诉你真实的三国中可以证实的曹操姓曹的理由。
1、曹腾兄弟是四人,腾最小。也就是曹家从理论上来说是人丁兴旺 的,即便选养子当从其子侄中挑选,何需夏侯此种外姓家族过继呢。
2、曹操将女儿许配给夏侯懋,若曹操与夏侯氏为同宗,便有悖同姓不婚的习俗。
3、吕思勉先生也曾反复提到有关《曹瞒传》这本书不可信,其主要一点原因就是书中行文所录均称“太祖”“公”,而书名甚不敬,明显有意混淆视听。
4、曹操本为夏侯氏这一流言不可信,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自称汉室正统的刘备军团无人对此论点加以渲染,这一点证明当时官方均不敢以此作为亵渎他人先祖的 材料。
实际上,J先生所提出的上述四条“曹操确实姓曹不姓夏侯”的理由,不是他的创见,全都是从网络上照抄下来的。而这些网 络上的“新见解”,只不过反映了近年来人文社会学界中一股故意标新立异,好做“翻案文章”以吸引眼球,制造耸人效果的一种歪风。
为此,我贴出如下文章作为回答:
《曹瞒传》先后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著名的严谨的史书所引用,不能认为它的记载都不可靠。关于曹操不姓曹而姓夏侯的记载最早就见于《三国志》卷一“魏武纪”所引的《曹瞒传》,《资治通鉴》也全文照录。而对于“曹操是 汉初丞相曹参之后”的说法,《三国志》则明确记载说,曹操的父亲曹嵩只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并没有说曹嵩本来也姓曹。相反地,对他是曹参之后倒是持否定 态度的,因为它用的词语是:“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至于您从网络 上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地抄来的“证明曹操确实姓曹不姓夏侯”的四点“理由”,现分别答复如下:
(一)关于“《曹瞒传》为吴人所录对魏敌对宣传作品,”不能作为史料的说法:——这是最近网上有人提出的观点,貌似有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1) 你有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和蜀国曾经像现代战争中那样,用大量散发“对敌宣传作品”的方法进行过“心理战”?否则就只是你们的臆断,而没有 根据的臆断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常识。(2)更可笑的是,当你们得意洋洋地以为这点很有理时,你们忽略(或根本就不懂)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虽然早在西汉时我国已开始发明造纸(絮纸),东汉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但是三国时代纸仍然很少,人们的主要书写工具仍然是竹木简。纸开始取代竹木简是从晋朝才开始的, 而且那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如果吴和蜀真要用《曹瞒传》作为“对敌宣传品”,先不说这本书是否有“精神原子弹”的作用,光是叫人写成竹木简册子,就根本是 不可能的事情!(3)不要忘了,相信和引用《曹瞒传》的不止是裴松之和范晔,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甲子年,公元一八四年) 操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不能审其生出本末,或云夏侯氏子也。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异焉。玄谓 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见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 将。”子将者,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尝为郡功曹,府中闻之,莫不 改操饰行。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按:这里不少就是依据 《曹瞒传》写的)
您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位历史学家及其三部历史巨著——陈寿和《三国志》、范晔和《后汉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都是上“敌对宣传品” 的当才这样写的?何况这三个人、三部著作都在最后加了这么一句:“不能审其生出本末”!而您凭什么一口咬定曹操一定是曹参的后代?
(二)“曹腾兄弟是四人,腾最小。也就是曹家从理论上来说是人丁兴旺的,即便选养子当从其子侄中挑选,何需夏侯此种外姓家族过继呢。”——又是“想当然” 的臆断!请问:那么曹操父亲曹嵩究竟是曹腾哪个兄弟的儿子过继给他的?
再说,“过继”与“收养”的“养子”是有区别的:过继也叫“承祧”,一般只从兄弟或同族子弟中选取,当然是同姓。收养为“养子”则不同,不一定要同姓,很 多反而是异姓,例如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可他原来不姓刘而姓寇。与你们的“想当然”不同,我倒能举出确凿史实证明东汉时宦官的“养子”大多不从同姓,而是从 异姓中选取。即使同姓,也宁要疏的不要亲的。请看证据: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又养其疏属,或乞嗣异姓,或买苍头(奴隶)为子,并以传国袭封。” 你看,东汉宦官收养子不但偏偏“不从子侄中挑选”,甚至宁愿找身份卑下的奴隶(“苍头”)当养子,也不要自家的亲侄儿。这些宦官也真是的,怎么就不听J先 生的教诲呢?
(三)“曹操将女儿许配给夏侯懋,若曹操与夏侯氏为同宗,便有悖同姓不婚的习俗。”——J先生这条从网上搜 罗来的理由乍看来真是很充足,其实很简单:因为曹操已经不姓夏侯了嘛!
的确,早在原始人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同姓婚姻,其生不蕃”,所以很早就由杂交乱婚变为族内婚再变为族外婚。但是,这不等于人类已经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认识 到血统过于亲近的害处。同姓是不结婚了,但比同姓结婚更为有害的表兄妹结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直到100多年甚至几十年前还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你看, “秦晋之好”、“结为秦晋”不是一直当作美谈吗?在外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不是娶表姐为妻子吗?因此,之所以“同姓不婚”,与其说是出于优生的认识, 不如说只是伦理上的限制。既然“我曹操姓曹不姓夏侯”,或者为了证明“我曹操确实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即使与真正的同姓夏侯氏通婚有何不可!甚至还有 政治上的好处呢!
(四)“吕思勉先生也曾反复提到有关《曹瞒传》这本书不可信。”——但是,吕思勉先生有没有说《曹瞒传》统统不可信?更有没有证明出曹操确实姓曹,是曹参 的后代?
实际上,要说历史记载有不可信的地方,何止是《曹瞒传》?《春秋》以及《左传》也是史学名著,就都可信吗?所以仅仅泛泛地说什么“吕思勉先生认为《曹瞒 传》有不可信之处”,根本就证明不了J先生关于“曹操就是曹参的后代”、或“曹操就一定姓曹不姓不姓夏侯”的想当然的臆断。
总之,J先生如果真要证明曹操姓曹不姓夏侯,请拿出真正可靠的、有说服力证据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