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熟语的来历

作者:杜绪斌  时间:2010/12/9 13:13:51  来源:这是真的吗 转发  人气:1327
  我们能随口说出很多熟语,也略知其意,但对一些熟语的由来却不甚了然。下面是生活中部分常见熟语的来历,仅供大家参考。
  1、打破沙锅问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问题追根究底。
  出 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三国蜀汉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其意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人们说来说去,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3、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俗语。“八蛋”为“八端”的谐音。古时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为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那些忘记“八端”的人即被骂为“忘八端”,时间一长,竟被转音成“王八蛋”了 
  4、大水冲了龙王庙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园地,菜园子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着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起来观察动静。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喳”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接着“扑楞”一下从井里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它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浇好了。
  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成了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赎罪,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5、不到黄河不死心
  据晚清小说《扫迷帚》第五回中写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苏州谚语时说:“弗到黄河心弗死,到了黄河死不及。”其中之“黄河”仍“横祸”之误,言人不犯横祸,则不肯死心塌地;及犯了事,则身为囚犯,欲死不及,乃劝人及早改过之意。现则,被用来比喻不远目的不罢休。
  “黄河”并非真指黄河,而是横祸之谐音。久而久之,人们为了表达直接,避开贬谪的原意,遂把“不得横祸心不死”演变成了“不到黄河心不死”。
  6、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7、五花八门
  古时候,"五花八门"指: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8、磨洋工
  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其实,最初“磨洋工”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指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公顷,而且建筑质量要求甚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工人就称它为“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至于后来的意思,也许是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一种不满的发泄,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意思。
  9、炒鱿鱼
  “炒鱿鱼”这个词,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甚至开除,要搞清这个意思,我们还得从旧社会讲起。 
  那个时代,被解雇的人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申诉的,一听到老板的通知,便只好卷起铺盖走人。 
  所以被解雇的人,对开除和解雇这类词十分敏感甚至恐惧,觉得它太刺耳,于是有些人便用“卷铺盖”来代替。因为那时候被雇用人的被褥都是自带的,老板是不会提供的,离开时,当然要卷起自己的铺盖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忽然从“炒鱿鱼”这道菜中发现,在烹炒鱿鱼时,每块鱼片都由平直的形状,慢慢卷起来成为圆筒状,这和卷起的铺盖外形差不多,而且卷的过程也很相像。 
  人们由此产生了联想,就用“炒鱿鱼”代替“卷铺盖”,也就是表示被解雇和开除的意思。 
  10、露 马 脚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卦她为皇后。
  马皇后江长得虽不十分漂亮,却也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以小脚为美的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立刻轰动了。“露马脚”一词就这么传开了。
  后来的人便将隐私或阴谋出现破绽或彻底败露称之为“露马脚”。
  11、两面派
  “两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的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次, 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军队进驻怀庆府,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
  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家都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的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由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12、闭门羹
  众所周知,“闭门羹”意为拒客,但“闭门”何以与“羹”联系起来呢?原来,“闭门羹”一语始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名姓史的高级妓女不愿接待下等客时,就饷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见羹即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以更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13、破天荒
  唐代科举制度规定,每当京城会试,地方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无一人考中,人们称荆南昌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考生称作“天荒解”。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考生中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是破了“天荒”。”破天荒,现在用来指从来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二百五
  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14、吃醋
  用“醋”字似起于唐,唐张所作笔记《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
  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可以看出,大部分熟语的意思在其本意的基础上发生了转移和延伸,只有知其由来,才可避免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