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成语的来历
作者: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张晓耕 庞晓华 时间:2007/3/23 21:09: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980
“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为何“扬镳”呢?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京兆尹(管理首都的长官)元志,此人生性耿直,素来不肯向达官贵人低头让步。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论官职,他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该首先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去。但是元志不愿这么做,李彪很不高兴。当面责备了他。他见李彪生了气,更不肯让路。两人谁也不愿示弱,便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一个洛阳的地方长官怎能同御史中尉对抗,不让路。元志说他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所在地的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能给御史尉让路呢?魏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说道:“你们不要争吵,洛阳是我的地方,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分开路走,各走各的。”两人出了皇宫后,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分开了,从此一个走路这边,一个走路那边。这就是成语“分道扬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手相,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甚至照结婚相片也讲究男左女右,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有人笑话,说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 。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后,他的左眼变成了日神伏羲;右眼变成了月神女娲,在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也有人认为“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有关。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代表刚强,阴者代表柔弱。一般来说,男子的性刚强属于阳,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
另外,还有人认为“男左女右”的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中医理论,我们知道,中医诊脉时,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就连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有取“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左女右”就是由这一沿袭至今的诊脉习俗而来。
“门当户对”的由来
古代人谈婚论嫁往往讲究“门当户对”, 何谓“门当户对”?其大意是指结亲的男女两家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应相当。其实,“门当户对”最初可不是这个意思。
原来,“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辟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所谓“户对”,原指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
看来,“门当户对”最初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不过,由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很讲究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该词渐渐就演变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明镜高悬”的来历
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人们总可以看到:在官府的大堂上,官员座位后边的墙上,大都悬挂一个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什么叫“明镜”?“明镜高悬”又是怎么来的呢?
“明镜”来源于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据此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5尺9寸,宽4尺,表里明亮。此镜功能奇特,据说此镜不但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而且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人们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手下的大臣和宫中之人,一旦发现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后来人们就用“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能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慢慢的就将“秦镜”讹传为“明镜”,于是“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何谓“十恶不赦”
我们经常用“十恶不赦”来表示罪恶重大、不可宽恕的意思。其实,这一成语自有它的渊源,说起它的形成,就不能不从我国的法律制度谈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隋、唐时,对十条大罪的内容略有增删,并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前面,以示重要。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
“十恶”具体是:一、谋反: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二、谋大逆: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三、谋叛:背叛朝廷,这与谋反有明显的不同,谋叛是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四、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亲属;五、不道:杀戮无辜,即杀无辜一家三人或一家非死罪三人等;六、大不敬:冒犯帝室尊严,即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七、不孝:对祖父母或父母不扶养、咒骂、控告,或在祖父母、父母的丧期内婚嫁作乐等;八、不睦:殴打、控告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长以及小功尊属;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十、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这十条大罪,直接触犯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封建伦常观念,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凡有犯者,均处以严厉的刑罚,并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准赦免。这就是“十恶不赦”一词的由来。
“信口雌黄”的由来
提到“信口雌黄”,学生们并不陌生。“信口”即随口,形容出言不假思索,这一点大多数学生也都知道。可要说到“雌黄”是什么意思,可能就说清楚了。
雌黄,又称鸡冠石,黄色,可作颜料。那么,身为一种矿物的“雌黄”为什么会和“信口”联系在一起呢?
在竹简、木简的时代,文人用刀笔刮削竹末儿改字,使用纸张以后,刮、洗容易损坏纸张;用纸粘粘,容易脱落;用粉涂抹,又盖不住浓墨。可是,如果用雌黄来涂,会使字迹全无,其色又与纸(古代使用黄纸)相近,雌黄又有毒性,能杀菌灭虫防蛀。
“信口”与“雌黄”从西晋开始被联系在一起。《晋书•王衍传》:“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信口雌黄”是指对言论有不妥之处随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黄改错字一样。后多用来比喻言语轻率反覆多变或不问事实轻下论断。《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自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上海矣。”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