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作者:舒猛 时间:2010/12/15 14:00:59 来源:shumeng 原创 人气:469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两性统一”,“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按理说语文教学两条腿走路,理应走得更稳当,更扎实,然而事实却不尽然:专家学者大力抨击传统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师也大讲“发现”的“成功”,“探究”的“愉快”,他们却忘记了专业教师的职责,只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反思,内省,自悟,把教学活动全部指向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人文精神”。有人形容现在的某些语文课,特别是观摩课和展示课纯粹是“玩课”,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无所事事,不用动脑,不用动手,一节课下来,不需写一个字,不需有一点紧张,偶尔翻翻课文,随意讨论讨论,正确和错误,有效和无效,似乎都无可无不可,整个一个“空手道”。有人这样描述当今的某些语文教学:“凑凑热闹,说说笑笑,课上没有收获,课后回味觉得无聊”,针对此说,有的老师还振振有词:不这样,又如何体现“人文性”?又如何去实现情意目标呢?
这实在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目标极为片面的理解!我们应该明白“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上层建筑,确实是重要目标和高层目标,但别忘了它也是所有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此项目标的实现,在语文课堂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于是乎,许多人把其它学科老师的教学目标抢了过来,集“众”于一身,专重人文教育而放弃了科学训练,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教学生“学习语言”。现在的语文课堂整个是一个“悬空”和“虚置”,所谓思想的,文化的,精神的,政治的,当然也许是人文的东西被强拉硬扯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你可以不知道今天的课文是什么,但你得知道今天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它可以跟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学生的语言意识日趋迟钝,读一篇课文不能感知语言之神妙,不能洞察语言之精髓,不能把握语言之理趣;说话写作文,不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缺乏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这些现状产生的根源正是“虚远的教学目的淹没了切近的教学目标,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涣散。”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到底是着重于理性的科学训练,还是继续高扬非理性的人文精神的大旗?
其实,教学活动承担了学生理性和非理性的培养任务,二者不可偏废。石中英教授认为:“理性是教学的条件和基石,教学是一种理性的探险”,没有对语文教学资料的分解,组合、编序,只是混沌地掺和到一处,那课堂上只能是非理性的情感、情绪、意识的弥散与飘荡,如此教学,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种“玩法”,只能使人文内容过度膨胀,读写听说训练逐渐淡化,所以,王俊鸣教授在2002年就撰文疾呼“训练,语文教学的良心”,他认为“完善的教学活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内在统一”,但“统一的基础不是非理性而是理性”,用理性来引导教学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运行,这才是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真正的人文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性训练?语文教学的本真到底是什么?
教育大家叶圣陶认为,“语文课的目的就是教孩子们学习语言,去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由此我们不难明白:“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特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些目标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与“学习语言”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如果脱离语言去一味“追求人文”,那必然会导致语文课的异化。“学习语言”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并非并列的姊妹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是皮毛关系,语言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理顺语文教学的内部关系,从而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和至高境界。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也鲜明地亮了他践行一生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何谓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敏锐感觉。正如“乐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一样,“语感”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正是我们倡导的语感教学的精髓。所谓语感教学,就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语感的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提升他们的语言修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