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解读课文案例三则
一、“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
学习《济南的冬天》,学生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以“冬天的济南”作结?
“个性化”的回答很多,但结论不外乎是文末点题,或是运用了什么样什么样的手段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强烈感情。可是,点题为什么要调个序来点呢?为什么调了个序,就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呢?这样的回答,要真正解决学生的疑惑,未免显得有点空,有点虚,有点隔靴抓痒。
从语法角度看,这两个短语(词组)的语言材料相同,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偏正短语),仅仅是词序不同。可就是这不同的词序,决定了这两者在词汇意义上的本质区别。
在“济南的冬天”这个短语中,“冬天”是中心语,表达一个时间范畴的季节概念;“济南”是定语,在地域空间上对中心语做了个限定。但整个短语表达的还是一个时间概念。从概念外延间的关系看,“冬天”和“济南的冬天”属于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冬天”的外延包含了“济南的冬天”的外延,逻辑上称之为属概念;“济南的冬天”的外延包含于“冬天”外延,是“冬天”这个属概念下的一个种概念。在“冬天”这个属概念下,除了“济南的冬天”这个种概念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种概念:北京的冬天、上海的冬天、广州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纽约的冬天……
明白了这些概念间的关系,也就能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要从“北平的冬天”和“伦敦的冬天”写起:因为写景散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所谓事物的“特征”,逻辑上称之为“种差”,即能区分出某一种概念与同一属概念下其他并列种概念之间的特有属性。
通过与“北平的冬天”和“伦敦的冬天”的对比,作者突出了“温晴”这个“济南的冬天”特有属性。倘若只是从自然季节的角度来回答“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温晴”在这里应该可以得个满分了。但文学的描写不能这样简单,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意象充分展开这个“温晴”的特征,于是便有了下面对济南的山、济南的水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描写。
作者之所以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是因为作者意识到了“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的区别。“冬天的济南”这个短语表达的是个空间概念,与它并列的种概念是“春天的济南”“夏天的济南”“秋天的济南”,而文章重点描绘的正是在“冬天”这个特定环境下“济南”山山水水的景物特征。以“冬天的济南”作结,不是更准确吗?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二、怎样准确概况《向沙漠进军》一个语段的内容
语段不长,抄录如下:
①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②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③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④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⑤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⑥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⑦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以作为建立绿洲的水源。⑧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调查,只要有水源,单新疆尚有1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课改”前广泛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确定了汉语的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里需要运用句群的知识加以分析。全段由两个句群和一个复句构成,①-④为句群1,⑤-⑦为句群2,句⑧是个独立的复句。
句群1分析:
①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②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③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④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①-③与④为第一层次,是分总关系;①②③之间为第二层次,是并列关系,分别从3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水,句④得出结论。因此,对这个句群加以概括,意思就非常明确,即我国有些沙漠地区有足够的能把沙漠改造为绿洲的水源。
句群2分析:
⑤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⑥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⑦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以作为建立绿洲的水源。
⑤与⑥⑦为第一层次,是转折关系;⑥与⑦为第二层次,是因果关系(“果”的部分是假设关系)。对这个句群的意思,可概括为我国有些沙漠地区可能有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地下水源。
第⑧句是对情况的一个估计,属次要信息,概括语段意思时可以忽略。
这样,把两个句群的意思综合起来,全段的意思可进一步概括为“我国沙漠地区有或可能有把沙漠改造为绿洲的水源。”
三、《鱼,我所欲也》的论证过程分析
单以“舍生取义”作为本文的论点,不能说错,但总觉有不到位之嫌。如能充分展开全文的论证过程,则不难得出准确结论。
论证,是运用一系列推理对某一命题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因此,分析论证过程,即是对文中所用的推理作一全面的梳理。
逐句分析如下: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要么取鱼,要么取熊掌。(前提选言判断)
不取鱼。(前提直言判断)
所以,取熊掌。(结论推理1,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要么取生,要么取义。(前提选言判断)
不取生。(前提直言判断)
所以,取义。(结论推理2,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推理1与推理2蕴含一个省略了文字的推理: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因为熊掌比鱼珍贵,所以,舍鱼取熊掌;(前提)
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因为义比生更珍贵。所以,舍生而取义。(结论
推理3,类比推理)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所欲有甚于生,虽然欲生也不会偷生,(大前提)
义甚于生;(小前提省略)
所以,为义而不生(不为苟得)。(结论推理4,假言推理)
④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所恶有甚于死,虽然恶死也不避死,(大前提)
不义甚于死;(小前提省略)
所以,不避死。反证“舍生取义”(结论推理5,假言推理)
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都能采用;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办法都能采用。(大前提假言判断)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有人却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难,有人却不做。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义),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不义),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小前提选言判断)
所以,有比生更重要的(义),也有比死更厌恶的(不义)。言下之意,还是要舍生取义。(结论推理6,二难推理的复杂破坏式)
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直接提出文章的观点: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本心。
⑦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前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前提)
所以,再卑微的人也有“舍生取义”的本心。(结论省略推理7,归纳推理)
⑧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直接提出观点:不能不辨礼义接受万钟。
⑨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为宫室之美为之,(前提)
为妻妾之奉为之,(前提)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前提)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结论推理8,归纳推理)
本文选自《告子•上》,专门讨论人的本性,孟子主张“性善”。本篇宣扬“义”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性”,开头连用6个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演绎推理,证明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然后从正反两面提出或论证了“必须坚持和发扬‘本心’”的主张。所以,把本篇的中心论点归纳为“舍生取义”有失简单。较完整的归纳应是“必须坚持和发扬‘舍生取义’的‘本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