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
作者:张玲 时间:2007/1/15 19:25: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77
建立一套适合当代需要的语文知识工具诚非易事,困难主要在于如何协调语文知识的实证性、规范性、人文性。需要明确的是,语文知识是一个始于语言、文字,中经文章、文学,直至文化、文明的多元性、开放性连续统一体,它一头联着实证,一头联着人文,居中则是普遍性或强或弱的种种规范性知识。从基础教育主要承担文明模式的传承功能而非创造功能出发,语文教学自然应以实证性、规范性知识为主,因而当下语文教育中过分凸显或无条件追求人文多样性的价值倾向是值得商榷的。在技术操作层面,语文知识教育仍应按照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的基本序列安排,相关理论选择应遵循系统、必需、够用、简明、有效诸原则。进一步来说,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知识教育既非纯理论教育、也非纯应用教育,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教育,它既要考虑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分殊,也要考虑建立适当的连续性工作概念。比如语音,小学阶段主要学拼音、汉字的拼音输入、各类文章的诵读技法等,初中阶段可以适度引入汉语语音理论,高中阶段可以适度展开普通话语音与所在区方音的比较分析并适时完成普通话等级培训、测试工作。又如作文,小学阶段主要训练联词、造句、敷章、组篇,知其然即可,初中阶段可以适度引入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并在敷章、组篇方面扩大文字规模、提高结构复杂程度,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也可以在这一阶段完成,到高中阶段,一方面要引入较为系统的写作理论,另一方面也要系统展开常用文体写作训练,并辅以经典作品的阅读、赏析等。语音教学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如按以上思路工作,这类教学中无事可做、无章法可循、无标准可供检测的情形相信会有较大的改观。
引入知识论工具并非意味着对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模式的彻底否定,但适度改造显然是必须的。在逻辑关系上,课文教学与知识教学双线平行;在职能分配上,课文教学与知识教学互为补充;在份量选择上,课文教学相对丰富而知识教学相对精约,等等。在实际操作中,课文教学依据何种材料进行成为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文选择多奉行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名家名篇原则,实际上这项原则的合理内涵仍然需要讨论。比如思想性,是政治正确性、道德高尚性、情操完美性、社会进步性或其复合?以上诸性固然重要,但仅有这些又显然不够。又如艺术性,是个性学意义上的创造性或文章学意义上的艺术性或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性或文体学意义上的得体适用性及其复合吗?以上诸性同样重要,但仅有这些也仍然不够。除以上之外,当前语文教学选材应当突出两性,即适度字汇、词汇涵摄性与语文知识针对性。汉语教学中不注重字汇、词汇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比如能识读三、五千字词,能阅读时报时刊,这似乎就是语文教学中大家共同遵守的不成文法则。解决这一问题,可靠的依据是字频、词频的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颁行初、中、高三级字汇表与词汇表,考虑到古今汉语的连续性,这种字词汇表还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古汉语字词和成语,那些不能有效涵摄上述字汇、词汇的课文材料至少应当慎重选择。在语文知识针对性问题上,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与材料两张皮,协同作用几乎无从谈起。比如谈修辞、谈创造性写作,我们要多选择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如谈语法、谈逻辑,我们则要多选科普、甚至通用性较强的学术作品,否则的话,通行的课文特色分析不是流于言人人殊的作者个性、风格就是流于讲者漫无归心的看法、意见,不仅升阶性的知识、能力内涵无从谈起,而且时间一长,想不重复也难。
毫无疑问,如此定义的语文教学挑战了现行语文教学体系,也必然会对教学双方提出更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对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同时辅以必要的职业继续教育。对学生而言,课文阅读难度会有所加大,同时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应对相关知识理论学习。如果有困难,这将是语文教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免的困难,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能在几天或数周之内读完一册课文,同时想一想我们的学生既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接受欧几里德体系、牛顿体系、门捷列夫体系等等,这种转型中的困难事实上也不会太大,因为如此定义的语文教学在知识学与思维学内涵上并未超出前述体系。当然,具体的新课程体系还需要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新旧体系之间的转换也还需要通过一个较长时段淡出淡入。总而言之,急刹车、爬急坡、一窝蜂式的语文教改应当绝对避免。
[作者通联:湖南岳阳市三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