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省语文高考研讨会综述

作者:郭日晟 李岭华  时间:2011/1/21 21:11: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79
  (一)
  以下主要就丁孝松和谭立义的相关讲座作一评述,以得出我们的启示。
  就2011年江西语文两人都认同其特色“两个回归一个导向”——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尤其指出的是我省的作文命题日趋成熟,即限制加大,让宿构、套作无生存空间;文体要求明确即记叙文或议论文,凡“四不像”作文一概评为不及格;考生审题要从提示语、材料出发,这是限制加大的一个表现;纯材料作文(类似全国I、II、新课程卷)江西省不会出,因不利于评分;命题逐渐由虚到实,由冷到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贴近现实,抒发自我。这样的命题思路会沿续。
  回归教材方面也成为其他省市学习的重要方面。如2010年的题目“子规”意象与课文有关,衔接题源自《数学与文化》,文言实词、虚词题的例句是课文的迁移,《饮一汩罗水》与《屈原列传》相关,作文与《读〈伊索寓言〉》相关。但今年的题目太难,省平均分82.69,比去年还低。
  就2011年大家关心试卷结构、名著导读和选修课是否纳入高考,两人给出“半官方”的回答。
  第一卷:选择题
  1、五道语基题
  字音:强调课内外结合。课文下面有注音的字要注意,以多音字、形声字为主。不考后鼻音与声调(因为赣方言的因素而骂声一片)
  字形:注意如“艰苦卓绝”与“坚苦卓绝”,“形迹可疑”与“行迹可疑”一类的词,两个都对。
  标点:不排除不考的可能性。
  成语:望文生义与近义成语的分辨要加强训练。
  病句:要研究近几年江西的语病题,以前错误的形式可能换以正确的形出现。训练时一定让要学生明白病理。
  语句衔接:命题素材没有穷尽,明年将还考。
  其中选词填空基本可确定不考。
  2、科技或社科文阅读,3道选择题。(以社科为主)
  3、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为主,要注意课教材新增篇目中的实词与虚词)
  第二卷:非选择题
  4、默写:必修教材中要求背的一定要落实,选修中要求背的最好落实。
  5、诗歌鉴赏:有一道探究能力的题。主要体现为不同角度、层面地发掘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创作背景与意图,个性化的阅读与解读。
  6、名著导读:一道4分的多选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过,只考查典型的情节。仿2009年福建省的题。
  7、现代文阅读:年年考散文,命题组有开拓新体裁的想法,所以2011年将很可能考小说。
  8、原来的9分语言运用题改为一道15分的综合性语言运用题(小作文)
  9、作文:改为50分,不少于700字。加大限制,要注意提示语的审读训练。
  这里主要就新增加的语言综合运用题作一介绍,以下为省考试院的题型示例与解说:
  根据新课标教材的特点,设计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题型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读后感、小评论、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并提出一项或几项语言表达或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修辞的、句式的、人称的、角度的等。将大作文减少10分,字数由原来的“不少于800字”降至“不少于700字”,目的是提高语文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提高语文命题对整个高考的贡献率,同时引导平时的教学回归教材,注重切实有效的读写训练。
  题型示例
  大家学过《囚绿记》一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景物以“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请借鉴这种写法,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中秋圆月,写出它的特点来。(不少于200字)(15分)
  丁孝松老师就2011年的复习逐个知识点给出复习建议,很有针对性,望老师们参照相关课件进行学习。
  谭立义老师作为省语文高考作文评卷组长和师大附中的一线老师,在作文教学与研究方面独树一帜,高屋建瓴,作文教学措施实用,有很强的操作性。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作文教学:一是加强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二是练好基本功,抓好严格的文体训练;三是语言表达训练,记叙文语言力求形象化、生动化,用描写的语言,议论文语言有逻辑性,要善用修辞,化用诗文等;四是谋篇布局的训练,主要是议论文的分论点设置和记叙文的结构故事能力;五是审题立意训练,力求全面、准确、辩证理解与分析题意,注意作文材料对作文立意的提示与限制。也请老师们参照它的课件来指导作文教学。
  (二)
  就以上两位老师的讲座谈谈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做好纠错训练。丁孝松例举2010年高考题字形题第四项是对的,其中“编撰”因平时经常与“编纂”或“编篡”相辨析,很多同学误判为“编纂”或“编纂”;成语题“曾几何时”是对的,但在平时我们一般做的错了,很多同学误判;语病题B项是对的,其中“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的十几分之一”,很多同学根据平常的习惯(“降低XX倍”为错)而把正确理解错的。这也许是以上几题得分低的原因之一。因为命题者往往在正确项中添加干扰的内容,以击中学生的“软助”,稍不注意就掉进陷阱。丁孝松认为语言基础题最好要语文教师亲自编,把曾经是错的改成对的,对的改成错的,让学生再做一遍,以检测其是否真正掌握,是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是做好“语言综合运用题”的平时检测,虽然取消以往语言运用题的考查形式,但语言运用的知识点一定要过一遍。因为语言综合运用题是对语言运用知识点的综合动态考查。另语言综合运用题是采用“踩点给分”的形式,达不到要点就扣分,因此平时的周练、月考要重视语言综合运用题的研究,关注命题类型。
  三是抓好、抓实文体训练。
  四、名著导读,要抓但不必“细抓”。《论语》、莎士比亚戏剧、《谈类书简》明确不考,剩下七部作品划定为5部(具体为哪五部要等到年底的考试说明)。名著导读参照福建卷,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
  五、选修课内容的处理。务实做法是与知识点复习相结合,《文章写作与修改》与“小作文”相结合。
  六、多研究探究题。虽然为新的考查能力,但此类题型一定要评分好操作,因此不可能完全开放,一般是依据文本内容准确概括,多角度理解而已,天马行空讲什么都可以是不可能的。
  (三)听课记录及学习心得
  本次研讨会听了三节名师示范课,分别是南昌铁路一中熊丽华老师、瑞昌一中安育民老师及临川一中的饶礼喜老师。讲授对象是南昌铁路一中高三(1)班的学生。
  熊丽华老师讲课的主题是:从文本入手,不以技巧为先念进入文本。主要内容是分析10、09、07年的高考真题大阅读的答案。课前已经让学生做了相关练习。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及老师点评。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熊老师从学生的回答及高考改卷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学生在做大阅读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答案过于宽泛,归纳不到位;
  答案不全面,遗漏信息,不理解作者意图;主要内容不明了,写作目的不清楚,答题格式未掌握。总之现代文阅读之困惑——得分低,一方面是未能准确读懂文章  (包括似懂非懂);另一方面是不能准确地组织语言(答题指向不清晰)。而刘松来教授曾多次提出现代文阅读只要读懂了文本就能找到答案,命题者的宗旨也是尽量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的材料。针对此现象,熊老师讲了大阅读考场读解文本一些技巧。她认为读懂文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文题、写作对象、文章脉络、文章主题。
  一.抓住文题,带题阅读,圈划与文题相关信息
  标题蕴含的信息:(1)揭示写作对象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眼;揭示文章中心;(3)文章线索; (4)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5)象征意义; 
  二.抓住主体形象,圈划性质特点词与句
  人物品质——事件、表情、动作、神态、心理  事物特点 ——表层特点、深层含义、关联含义   事件意义——时间、地点、起因、起伏、结果、影响
  三.圈划辅助形象特点,对比理解主体形象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形象(或人或物或景),为了突出刻划这朵花,会添上几片叶或几朵花,其关系都不外乎对比与衬托
  四.圈划标志词句,提拎行文脉络
  标志句——段落首尾总结总起句     标志词——如相同词语在段中多次出现
  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概括文章脉络
  五.捕捉作者态度,体味文章意旨
  情感、情绪变化的词语   议论句、抒情句、判断句、结论句  词语的感情色彩
  如果作者大量使用华丽而明快的词语,那一般是抒发一种愉悦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较多的贬义词,那一般是抒发一种憎恶和蔑视的感情;如果作者使用大量激越昂扬的词语,那一般是抒发一种豪放慷慨的感情。
  六、把握文章主旨,用专业术语概括中心
  刘勰——物-情-辞——客观事物直接影响作家的情感,作家的情感则直接诉诸文章。
  ——载体与寓意
  通用格式:通过……表现……
  另外,高安中学副校长葛德根老师关于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讲座也提到相关建议: 1、明确现代文阅读复习的重要性;2、正确使用高考复习资料(复习资料只起辅助作用,具有参考价值,对复习资料上的训练题要精心审定);3、强化现代文阅读的几种基本能力
  4、掌握解题的一些基本技巧(①看赋分配答案。 ②把握题与题之间的相互关联。③留意各类信息的提示语。④掌握答案表述的方法。⑤了解现代文阅读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
  安育民老师的课题是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大家可以看他的相关课件。其中安老师提出的一些备考建议个人觉得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1、 平时多读些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
  2、 鉴赏古诗的形象,高考要求鉴赏的主要是“意象”,所以平时复习备考要从课本中积累一些。要善于从诗作的客观物象去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
  3、 学好课文中的古诗词,特别要把握好古诗词中的景和情,读懂由情景关系构成的意境。
  4、 掌握表达技巧的有关概念。
  饶礼喜老师的课题是江西高考复习例谈。饶老师上课语言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对高考考场作文写作有其独特的见解。先将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综述如下:
  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是“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体现人文,表达真我”。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回归语文,守正出新”,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总之具有浓厚的江西特色。
  饶老师指出高考作文的三大问题是:文体的偏离(文体不限不等于没有文体)、审题的偏差和内容上的脱轨、语言表达上的另类(忌文言文,网络语言等)。提出复习对策是:一、厚积薄发,反复操练;二、劳于审题(探原因、析关系、抓关键、找重点),逸于作文;三、表达上藏巧于拙,返璞归真(“心中有真情,笔下有真言”“勿做作,少卖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