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从“忧郁宝贝”到“快乐天使”
作者:zkp222 时间:2011/2/20 19:48:06 来源:zkp222原创 人气:4554
小芳的一个邻居(正巧他的孩子也在我班)告诉我小芳的一些情况: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在外打工,她跟着姥姥和阿姨生活。姥姥年迈,阿姨又整天忙于工作,小芳回到家就再也不出门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胆怯的性格。我想:或许她认为别人都讨厌她,看不起她吧?她小小的心里一定很渴望别人的亲近和认可,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让孩子开朗起来,重新扬起笑脸呢?我得让小芳知道,在我眼里,她和所有的学生一样,都是老师最喜欢的孩子。
从此,不管是课内课外,只要能看到小芳,我总是有意地把含笑的目光投向她,找机会接近她,千方百计地让她明白我是喜欢她的。小芳虽然不再回避我的目光了,但眼中孤单还在。“看来我还得继续努力”,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终于,机会来了。自习课上,我和同学们在做“传话”游戏:即老师把一句话说给第一个同学听,这个同学再接着传给下一个同学,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大声宣布传话内容,如果句子不走样就说明游戏成功。
游戏在快乐中进行着,大家开心极了。小芳似乎也被这气氛感染了,尽管脸上还是没有笑容,但是眼睛里闪烁着几许高兴的神色。这时我灵机一动,把小芳轻轻地拉到我跟前,这时教室里静极了。我弯下腰,凑近她的耳朵,缓慢而又清晰地说出一句话:“我想和你做朋友。”小芳的脸一下红了,抿着小嘴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我迎着她的目光微笑着,充满无限爱怜地望着她,用力地点点头。小芳转过身子,嘴凑向第二个同学耳边低语,第二个同学又迅速地回过身去凑向第三个同学……期间,我的手始终握着小芳的小手,并清晰地感到那双小手在剧烈地颤抖。我想她和我一样,都在激动地等待着这次传话的最终结果。
终于等到最后一名同学了,我让她走到前面,我把手中小芳的小手交给她,让她紧紧地握着,而后面向大家,大声宣布传话结果。那个同学似乎明白了我的用意,她友好而又诚恳地看了小芳一眼,大声说:“我想和你做朋友。”随后她又特意握紧小芳的手,两只手高高举起……
我走过去,把两个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哽咽着带领全班同学再次把传话内容诵读:“我——想——和——你——做——朋——友。”再看怀里的小芳,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这以后,小芳好像变了个人。课堂上,小芳积极、自信;课余时,她活泼、开朗;生活中,她自强、独立……大家都叫她:快乐天使。
案例分析: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显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我为了帮助小芳战胜自卑心理,怀着无比的关心和爱护,积极捕捉教育时机,抓住一次活动课的机会,在班级里带领孩子们做“传话”游戏。正是这个游戏使我发现小芳表情的微妙变化,深刻理解小芳也迫切希望班集体接纳她的心理需求。我灵机一动,利用这一难得的教育时机,将“秘密传话”变成了“爱心传递”,把“我想和你做朋友”的信息巧妙地通过小芳传播给大家,又反馈给小芳,在加上我把紧握小芳的小手又传递给同学,无疑使小芳体会到老师真挚的爱和同学之间亲如兄弟姐妹的情感,从班上的气氛可以看出这次“爱心传递”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师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只要教师是真正关爱学生的,他一定会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他一定能想出变“忧郁宝贝”终将成为“快乐天使”的“魔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