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作者:杨通友 时间:2011/4/29 13:06:45 来源:杨通友原创 人气:1798
一、 名词的表现力
通常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主谓宾再加上定状补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纯用名词组合的情况却极少出现。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有的诗人有意省略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纯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组合来塑造特定的意境,使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如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文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出现9个名词9种景物,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断肠人”对眼中景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景物连接,构成了萧瑟、凄凉、冷清、孤寂的意境,再加上苍凉的夕阳,所表现的景就不再是客观的景,而是断肠人与凄凉景的结合,悲伤的感情和萧瑟的环境的交融。其构思之新奇,用词之巧妙,影响之深远,确实让后人望尘莫及,马致远也因此得名“秋思之祖”。又如高二《唐诗宋词选读》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此二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二、 动词的表现力
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高二《唐诗宋词选读》里张先的《天仙子》里的两句诗,这两句也特别受到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境界全出”(3)。这一个“闹”字,真实地刻画了红杏怒放枝头的逼真形态,使花开的无声之景变成有声之状,观其有形,听其有声。钱钟书在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时说:“闹”字把无声的姿态说成似乎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4)。再看这个“弄”字,它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和风轻送、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透露出诗人的爱春惜春之情。“闹”字和“弄”字,作者突破了一般的经验感受,推敲出如此新奇的字句,从而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确实有非同一般的表现力。 古人讲究下字之法,确实是到了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地步。最广为传诵的就是“推敲”一词的由来:唐代诗人贾岛写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到底是“敲”好呢还是“推”好?贾岛边走边比划,不小心撞到了韩愈的轿子。韩愈比较了一下,认为“敲”字好。对此朱光潜先生表示异议。朱先生认为:“敲”字说明寺庙里还有他人,显得拘谨、约束,不符合荒山古刹一僧独居的真实情况,况且“敲”字声音不够响亮。“推”字就比较好,一僧独居,远道归来,自然迫不及待地“推”门而进,推门的“吱呀”声也比敲门声响亮得多。朱先生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三、 形容词的表现力
古人执着于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和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幽香浮动月黄昏”,虽然每句只有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是大大的不同:“竹影”没有竹形的特点,“桂香”缺乏桂花的风神;而“疏影”却写出了梅花稀疏之貌,“幽香”展现了梅花清幽淡薄、若有若无的特点,梅影疏淡,幽香缕缕,着此二字,梅花的风骨、神韵、姿态、精神,可谓是境界全出。
古人作诗喜用“空”字,究其原因,是这个“空”字有着非同平常的表现力。如高中语文课本里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颔联的“空”字是“徒劳的、白白的”意思。表现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尽职尽责,呕心沥血,但结果仍然是功亏一篑,一统大业未实现,自己却殉职五丈原,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水。“空”字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杜甫对诸葛亮功业难竞、壮志难酬、有心无力的无限叹惋和同情。
四、 数词的表现力
在数学王国里,数字是相当严厉呆板的,但在文学王国里,它却异常的活跃。对于数字,作家们或者实写,或者虚写,随物赋形,随形变义,自由宽泛,活跃异常,表现出了无穷的表现力。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作者连续三次写“一杯”,极言饮酒之多之愉快,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狂歌豪饮、愉快淋漓的畅快情景。在成都诸葛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有名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域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功。”对联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一到十这几个数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戎马生涯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这几个数字,简洁、干脆,高度浓缩,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五、 叠字的表现力
古人作诗,为了方便吟唱,往往使诗歌带上抑扬顿挫、音韵和谐的特点,这除了压韵之外,经常用叠字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叠字运用得最经典的当属高一语文必修四里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作者一起床就若有所失,希望能找到点什么;“冷冷清清”,表明不但一无所获,反而被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所包围。环顾左右,孤灯只影,丈夫已逝,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凄凄惨惨戚戚”接踵而至。这几个叠字,语气上由舒缓变为急促,内容上由哀婉变为凄厉,豪放恣肆,一气呵成。读到此,一种愁惨悲怆的氛围笼罩了全篇,使人为之屏息凝神,欲罢而不能。李清照的叠字的运用,真是到了出神入化、收放随心的地步。
中国的语言文字,观其有形,听其有声,吟其有韵,品其有味,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让我们的后人都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有效地使用、推广传统的语言文字,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海南正在积极地筹建国际旅游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正在扩大和加深,中国文化必将走向世界。值此建设国际旅游岛之机,假如我们能够发扬古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执着精神,孜孜不倦于我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和创新,充分地发掘我国语言文字的内蕴和魅力,必然会使我国的语言文字焕发出蓬勃的生气,再现中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届时,“让全世界的人都讲中国话”的美好梦想一定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