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身影——《小石潭记》研读
作者:xuzhiyao001976 时间:2011/9/26 22:57:01 来源:xuzhiyao001976 原创 人气:943
一、“乐”
心情的变化是本文最主要的线索,而写其心情的词语首先就是“乐”。柳宗元时任永州司马,这是一个闲职,可以任意游山玩水,似乎很有《满井游记》中“不能以游堕事”的闲情,自然应当是很快乐的。于是“乐”就在文章开头自然出现了,“心乐之”点明心情的愉悦,“伐竹取道”足见游兴之浓,而这小小石潭还有更多惊喜在等待着作者。清澈的潭水中还有游鱼“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两个“乐”字含义不同,前者是“对此感到快乐”,后者是“欢乐”之意。尽管含义有些区别,但却都是作者心情的表现,在此处形成了呼应。
接下去作者写自己心情的词语就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刚才的快乐荡然无存,变成了一种深深的孤寂悲凉。难道是乐极生悲吗?我在细品两个“乐”字含义时感到作者已经有所暗示。前一个“乐”是表现的是作者心情的快乐。永州丘峦密布,潮湿闷热,作者在《闵生赋》中称此地“壤污潦以坟洳兮,蒸沸热而恒昏”,即地势高下错落,天气阴暗湿热。在这样的地方能得到如此的一方净水,的确值得高兴。而第二个“乐”写鱼的快乐,这自然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但是鱼的乐实在不可捉摸,作者正要仔细观赏鱼儿的姿态,鱼却在瞬间消逝。而作者原本快乐的心情也如同鱼水中的身影一般不可捉摸,随即就发生了变化。而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二、“清”:
文中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景物描写联系起来的,我觉得景物描写中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清”。
清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实际上,“清”贯穿于全文的景物描写之中。文章开头写小石潭的环境,“水尤清冽”,“清冽”是清凉的意思,但此时作者尚未走近石潭,为何感觉清凉?是因为此地“隔篁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呈现出清幽的感觉,这小小的潭水自然令人觉得清凉了。而文中描写潭中游鱼,也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小石潭水之清澈,作者也正是望着这潭清水时心情发生了变化。而文中结尾写作者自己在小石潭边的感受,用“四面竹树环合”概述潭边景物,与上文的描写对应,但此时作者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清幽,而变成了凄清之感,孤独寂静的氛围油然而生。可以说,品味一个“清”字,就可以发现作者心情变化的痕迹。
进一步研读,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出“清高”的意味。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记述自己到永州后“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些奇山异水往往藏于深山巨谷之中。柳宗元与他的朋友们不辞劳苦,与谢灵运一般“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大有异于世俗的文人孤高之态。从文中的描写中,那在篁竹深处的小小潭水,“如鸣佩环”,两岸又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仿佛包容万象,不禁就让人联想起了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句。这小石潭是否也就是作者清高姿态的一个表现呢?但是,柳宗元不是王维,表现出忘我的心态。在清高之外,柳宗元还有着另一个内心世界。
三、“不”:
我认为,最能揭示柳宗元内心世界的就是“不”字。“不”在文中出现三次:“佁然不动”“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佁然不动”主要是为下文写游鱼飘渺不定,难以捉摸的姿态做对照。正如前文所述,此时作者原本快乐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下文的描写则体现了他心态变化的过程。原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潭水清澈如许,源头活水必不可少,这原本是令人欣赏的景致。但柳宗元用“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还形容潭水的源流,这条小溪显得曲折回环,不可捉摸。“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在此时是否也有了一种茫然若失的感受。这条小溪也许就是他对自己前途的一种预测。此时柳宗元政治失意,亲人离散,“心肠沸热,茕茕孤立,未有子息”,孤独之感难以排谴。他曾向过去的丈人哀求,只要能“就婚娶求后嗣,有可付托,即冥然长辞,如得甘寝,无复恨矣”,但仍无任何回音。此时,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就不难理解了。“不可久居”与“不可知其源”呼应,将柳宗元孤独无依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那柳宗元为何不能如王维或一同被贬的刘禹锡一样以豁达的心情,在美好的自然中,在志同道合的同伴里寻求自身的解脱呢?我认为这与柳宗元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出身于河东柳氏,这是当时北方的豪门巨族,这在极其看重门第的唐朝不啻于令人羡慕的政治资本。柳宗元在为同宗撰写的墓志中也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二十岁便高中进士,在“五十少进士”的当时也可谓少年得志,此时他也表现出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柳宗元在三十三岁时任户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新”,此时他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顶峰。但不过半年时间,宪宗继位,将他贬往远地,并且还发誓永不将他与其同志召回。豪门大族的背景,为国献身的志向,起伏跌宕的人生,令柳宗元内心郁结难平,永州的山水也无法慰藉他的心灵。此时的小石潭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与悲凉的感受。就如同《江雪》中塑造的渔父形象,尽管独立于世,但给人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孤独的背影。
“独钓寒江雪”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傲然屹立于世的风范,更多的是现实中的孤寂与无奈,再美好的山水也无法冲淡他内心的孤独之感。紧扣这几个关键字,我们就能从中读出他特殊的心态感受。孤独之感,在柳宗元生命最后的十四年中挥之不去,拂之还来,而本文就是他的内心在自然山水中的一个倒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