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背影

作者:中国教育报 王珺  时间:2011/10/11 20:18:24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1949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弓着背、面对黑板一丝不苟地写板书,偌大的教室里,仅稀稀落落地坐着3个听课的学生。当这个画面被相机定格并在网络不胫而走,人们深为这位尽职尽责的老教师感动。很快,辽宁大学78岁的退休教授方凯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发帖者写道:“下课时,他说,谢谢你们3个来捧我的场。”
  他爬上黑板前的一张长椅,以便看清楚教室里的11个学生。他叫郭省,小儿麻痹症使他的双腿蜷缩、扭曲,身高不足1.2米,是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中心校大宁小学唯一的老师。这位兢兢业业教书的代课教师走过了漫长的转正之路,每一次都卡在他残疾的身体上。“郭省转正太影响教师形象。”说这话的县领导可能想不到这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对水稻情有独钟,接受亩产过900公斤验收的头天晚上,81岁的他兴奋得睡不着觉。曾经做过乡村教师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他们用各自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新闻现场,也为我们勾勒出不同姿态的老师的背影。
  每周三下午连上两节的电工技术这门课是退休后被返聘的方老师开的唯一一门课,学生大规模缺席或许确有一些客观原因,但空旷的课堂还是让他“有点失落”。在逃课已成常态的大学,这可能根本算不上新闻,这一次,感动数十万网友的是七旬老者站在黑板前的那份孤独与那份认真。从方凯老师的背影中,我们读出“守土有责”,也读出几分悲凉、悲壮,甚至悲哀。“为了老人,大家都去上课吧。”发帖者的呼吁也许能填满这位老教授课堂上的空寂,但其他等待学生坐满的教室、等待老师认真站上去的讲台,会因为这条小小的新闻有所触动和改变吗?
  “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一天都过得特别快。”爱学生的郭省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和镇里的孩子一样”:没有乐器、自己不识五线谱,就买一张音乐CD教学生唱歌;这所只有11个学生的学校不仅有升旗手、护旗手,他还组织学生像城里孩子那样去“秋游”——当然,他们只是徒步走到村边的小溪……从郭省老师矮小的背影中,我们读出这位有着近20年教龄的乡村代课教师的坚持和爱心,而“郭省转正太影响教师形象”这句话,不仅伤害了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也刺痛了社会的神经。由于媒体的关注,郭省的事似乎有了转机。我们祝福他能如愿取得教师身份、堂堂正正地“站”在讲台上。也愿迫于媒体压力而作出反应的当地主管领导抽空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形象?
  打趣地把水稻比喻为美女,接受亩产验收的心情像等待中榜的考生,亩产900公斤的突破使袁隆平这位有着孩子般天真和无畏的老人再一次走上新闻的主讲台。他讲话总是那么妙趣横生,除了讲他的研究、试验,他还讲他的“禾下乘凉梦”,讲作为导师,他选学生的原则:“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怕下田、怕吃苦的,我都不接收。”在学术造假、专家不专的驳杂现实中,透过袁隆平带领学生奔波于稻田的背影,我们读出了科学的精神和伟大科学家的人格。
  在本月的新闻现场中,还有许多不同形态的师者背影,如被称为QQ奶奶的七旬退休教师张秀丽,通过聊QQ、刷微博、写博客、办网络学堂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如同济附中教师徐艳萍,3年来默默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直到高中毕业,学生才知道匿名资助自己的是初中的徐老师;如被无数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追随、因家暴丑闻暴露了疯狂的另一面的李阳,展现出的是其内心世界无法被成功光环照亮的阴郁一角。
  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老师是一粒种子,同时也是培育种子的人。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背影,关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精神肌理的走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