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堂自学互帮课“煮酒”

作者:夏凉  时间:2011/10/27 10:27:32  来源:394482536原创  人气:475
  自深入“自学互帮导学法”课改以来,“老师善导,学生探究,教法灵动,自主合作”的理念已经高速发酵,体现自学互帮导学的课堂犹如国窖,香飘教坛,闻名于教育业界,被广泛探讨与借鉴。由此,想“煮酒”自学互帮,看一堂课的沸点,以飨同行。
  渗透自学互帮的课堂,明确了育什么样的人的方向目标,解决了教师怎样教,学生怎么学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钻研探索精神的亮剑,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大胆创新。
  沸点一:自学互帮的亮点在于精妙的“导学”艺术
  精妙绝伦的导课是自学互帮的课堂环环相扣的“红丝带”。课题的导入,环节的导入,能层层推进课堂持续有效地演绎发展。导学是指课题的导入与各环节的导入,能对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学习方法的引领,能唤起学生主动动起来,是叩开学生积极思考的敲门砖。导入新课和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门艺术。巧妙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沟通知识的新旧领域,加速旧技能的迁移,新技能的形成,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NO1:《长城》导入
  师:“万里长城”一词用英文怎么说?(故作神秘)
  生:(纷纷举手,可回答都不对,但孩子们的胃口都被“吊”上来了。)
  师:“万里长城”的英文翻译为——“Chinesewall,GreatWall,theGreatWallofChina”。(话锋一转)“为什么连外国朋友都对咱们中国的万里长城赞不绝口,原因何在?谜底就藏在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长城》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自然而然,学生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之中。
  这样的导课设计,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具有启发性,而且还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当然导语设计也与教师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密不可分;同时,老师的谈话能够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就其方法来看,可采用开门见山导入,温故知新导入,顾名思义导入,质疑问难导入,入情入境导入等。
  沸点二:自学互帮的精髓在于贴切的“评价”魅力
  循循善诱的评价是自学互帮的课堂层层深入的“金钥匙”。教师的评价掌控着课堂的生成,关注着学情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充满了教师贴切适时的评价,那么这样的课堂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学生的回答欲止不能,呈现出活跃至极的气氛,展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评价语言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水平、道德行为、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启发、激励、引导。
  NO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请同学们来描绘一下诗中的景物。
  生:……
  师:你只把荷花介绍了,没有介绍荷叶……
  这样的评价只是表象评价,有啥说啥,对学生的回答不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给学生产生主动、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评价的目的性不强。如果换一种方式评价:看来你特别欣赏洁白美丽的荷花,要是把那硕圆碧绿的荷叶镶嵌在字里行间,该是多么和谐的陪衬啊,也将会是一幅迷人的画卷,那不会和诗人一样富有诗情画意?相信你能继续写下去……这样的评价语言便具有激励和启发性,同时在写作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并展示出教师睿智教学的个性魅力。当然课堂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是精彩纷呈的,只要积极合理运用,一定能把课堂效果发挥到极致。
  沸点三:自学互帮的核心在于合理的“设问”技巧
  合理有效的提问是自学互帮的课堂激活思维的“催化剂”。自学互帮的课堂,否定了老师一言堂,也否定了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那么,设置合理而有效的问题,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完成启发式教学的“方程式”。
  课堂提问应具有积极的启发性和指导性。灵巧、新颖的问题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提出问题时,避免问题的工具性,目的性,应符合学生感性认知与生活实际,获得真正的理解,适于学生的心理认知,真心走进积极探究的思维空间。
  NO3:《小兵张嘎》
  师:“嘎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问题明显是照本宣科,有些偏大偏全,不够细化,也不能让学生积极消化和主动探索。
  师:读课文,你对嘎子的哪些事迹最欣赏敬佩,哪些令你最感动,找出相关的词句反复读读,用自己的话讲述或演一演。
  这样提出问题,最能挑动学生的心弦,最能打动学生的主动探究,也最具趣味。这样提示与鼓励可谓巧妙而且不着痕迹,更能体现教学中的循循善诱,感觉对学生的亲和性娓娓道来般入耳易接受,对同学们来说更是一种诱惑,会迫不及待去感知,触及文断的字里行间。
  老师提问后,应善于给学生预置思维、消化的空间,尝试解答的空间。教学中常常怕冷场,往往问题一抛出来,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老师便乘势获取答案。虽然学生回答很大胆,也很有水平,甚至有创新,但那只是少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发展,不利于整体能动的提高,会扼杀更多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一定的思维惰性。所以,对思维超前已经获得答案的学生,要提醒他们反复酝酿,别急于作答,有了充分的把握后再展示;对反应较慢、思维迟钝的学生不能催促,要善于等待,目光注视,期待结果,激发每个人都主动想,力争每个同学都能得到答案,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一堂课,无论是精彩还是平淡,只要我们在用心雕琢,力求穿越文本,回归学生,教学这坛“烈酒”都可以沸腾飘香,都可以为之“煮酒”喝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