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在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惠来第一中学 李如华  时间:2006/4/30 17:51: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27
  当今教育的职能,正在由传授知识、技能转向培养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提倡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学会学习。这一点对面临高考的学生而言更有实际意义。学生只有具备对语文的自学能力,才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学习各种新鲜知识。从长远来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一位未来学家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我国教育界,已有许多提倡自学而取得成效的例子。叶圣陶先生一贯提倡学生自学。他强调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宁鸿彬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善于“主导”,提倡“三不迷信”(古人、名家、老师)和“三个欢迎”(质疑、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魏书生六步读书法所取得的成果在教育界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高三复习中渗透学法指导,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什么是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由多项因素构成:认读能力(包括辨认文字、标点、默读、朗读等读文能力)、识记能力(包括识记的敏捷性、稳固性、准确性、备用性等)、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结构、内容、写法等)、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鉴别思想内容、欣赏艺术形式和评价读物等)、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能力)。
  历年来高考试题题型的设置都很全面地体现了这些能力要求。在高三语文复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会学”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复习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几种做法,初见效果。力求给学生“点金术”,让他们自己寻找金子。
  1.愉快教学,制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兴趣能激发人们探索、追求、体验的欲望,是学生求知的精神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愉快教育。
  我所教的班作文基础差,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文思枯竭,如无源之水,不知从何下笔。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节课开始的最初几分钟,叫一至两位学生上台讲名人故事,要求讲得详细、具体、生动。学生反应很积极,会主动去搜索那些他们认为值得讲的故事。这样,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一方面锻炼了概述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为全班同学积累了写作材料。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与古人神交”类的作文常能拔得头筹,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讲故事的同时,我会请另两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诗词,然后由他们介绍为什么要选择默写此诗,介绍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等,师生再共同进行鉴赏。这样,学生既多掌握了知识,班级的气氛也会明显变得活泼、热烈。学生的身心愉快、放松,就有了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2.制定目标,树立榜样
  学期初对学生进行摸底,掌握到具体情况之后,我会帮助学生制定目标,期中、期末、一模、二模等大考要实现的目标。学习目标制定后,再分解成若干个学习阶段,通过自测,学生每一次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充满前进的信心,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上树立榜样,会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每次测试,我都对答题情况进行总结,在评讲之前,会叫那些答得好的学生介绍答题心得和方法。并把“赢家”树立为新的目标。这样,在不服输和“我也可以做到”的心理引领下,学生会更加努力,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把那些学生经常答错的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介绍其解题思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学法指导,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采取和掌握与课堂教学、复习相适应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要实现学法指导的常规化、具体化,并获得切实的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如何把学法指导有机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能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
  高三教学,有一半时间是组织学生备考复习,对每一知识点的复习,就应渗透学法的指导。如在阅读教学中,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阅读材料)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操作如下:
  (1) 传授方法。
  要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例如教给学生阅读的一般方法:A、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自然科学类作品,要理解科学的观点、依据和结论,及作品中秘体现的科学态度、方法及探索精神,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B、能够抓住文章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从小处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C、能够把握作者的总体情况,并与文本本身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掌握了这些能力,对高考中现代文阅读和诗词鉴赏有莫大的帮助。
  (2) 培养习惯。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提取信息的快慢与多少。对每一段材料,在整体感知之后,对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文段中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中心句,过渡句等进行整合分析。对更好地回答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在具体操作中,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例如在报刊或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等。
  三.小结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从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去捕捉最有用的信息,应付各种情况就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实践,可以说,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渗透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有成效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