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复习的点滴思考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 单春林 时间:2011/12/30 18:44:55 来源:天涯海角一方舟原创 人气:484
文通中学初三语文组能坚持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揣摩“导学”,研究“中考说明”。学校教研室还组织由教研员牵头的教师队伍认真研究淮安市三年语文中考试卷,根据中考说明确定出高频考点和次频考点,推断出那些基本不考的考点,缜密研究中考说明中的关键用词,知道哪些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哪些是掌握、哪些是记忆。这样教师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更能纲举目张,举一反三。
我们经过分析研究,确认中考第一轮复习要在以下几各点上多下功夫,努力夯实基础,力争收到实效。
1.基础辨识能力
即文体阅读的基本识别能力,如能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识别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说明的各种方法,论证的各种方法等等。这些在中考中虽然明确不考基本概念术语,但是我们至少要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文体特征,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合乎文体特征的规范语言去组织答案。像刘杰的课堂,文体特征明确,上的是说明文。本节课上的就是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说目标很明确,很专一。
2.基本分析能力
即学生要具备分析一篇600到800字的文章的能力,能初步分析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思路,对文章、文段的结构层次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能够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了解各层内容;能独立分析出说明文中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分析出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文中某个部分的层次,能分析文中某个段落的层次等。刘杰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明确了说明方法,对几种说明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导,并对重点内容进行阅读指导。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即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意思,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刘杰老师,学生已经在课前阅读分析了相关文章,考虑到答题的规范性指导,他就撇开了全文阅读,而将阅读重点放在了重点语段的阅读上,因为这就是问题的设置区域和答题区域。其实学生已经在课前深层阅读了整篇文章。
4.概括提炼能力
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比如说明文阅读专题,除了要上“说明方法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还要上“说明对象极其特征”(其实这在以前已经上过了)、说明文语言品析等其他几节课。
5.语言品味能力
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解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等。如今天的另外一节课就是上语言品析课专题,可见语言品析也是现代文阅读中很重要的考点。
6.欣赏能力
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当然辨识不是重点,但是学生首先要会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如现代文阅读课中对各种描写手法的欣赏感悟。
7.感受评价能力
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探究文章难点,提出看法与建议,就文中内容进行想象等等。
8.联想迁移能力
即由材料中的知识内容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联想到所积累的诗词、名言、科学知识、课文人物等等。如2007年考题《无法不对你残酷》中就考查了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让考生发挥想像,展开想像描写。
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量相对较大,分值较高,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题型。复习中,我们应摈弃那种认为学生阅读技能已定型的错误观点,摈弃那种无目的、无步骤、散乱无章、耗时费力而收效甚微的复习方法,应对复习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提高学生阅读技能为目标,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那么,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如何搞好复习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对淡化文体要有清醒的认识
为避免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体强调过细、轻视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加强学习语文的人文性色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淡化文体的要求。这是明智之举,科学之策。但必须清醒的是,淡化文体并非不要文体,对文体方面的学习不能过多,但也不能丢弃。文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各种文体在各自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独立的个性,比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种文体的语言特征分别是严密、生动、准确;写作目的分别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事物、事理)明人,这都是不容忽略的个性差别。如过分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过分强调它们的共性,势必抹杀其个性,个性美不复存在。中考也是把它们分别独立出题的。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淡化文体,重视对文章整体的感知,但切莫过分,否则,误入歧途,学生面对试题就会无所适从,其惨局可想而知。如果学生的解答不符合文体特征,势必混淆杂乱,稀里糊涂了。
二、以读为主,培养语言感受力
提高阅读素养,“读”为根本,主要靠学生大量地品读作品,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这也是不能丢弃的。有些教师在较紧张的复习阶段,急于求成,放弃了这个根本,唯恐学生理解不透,讲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唯恐学生做题不够,做了一套又一套。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学习语言训练语感至关重要,语言是相通的,学习独具魅力的汉语,也应该抓好训练语感这个基础。《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虽然时间较短,我们也不能舍弃根本,而去进行那些低效的磨练,应指导学生在好读书——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好,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意味,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训练,这就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可以开展佳作欣赏。教师推荐一些优秀作文、名家短文、富有时代感的美文、含有深刻道理或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大家共同阅读,分析学生作文的有点和不足,便于借鉴和吸收。
可以进行课内重点课文朗读。利用早读时间,读课内重点课文,不求多,一节早读两到三篇即可,但要力求读熟,读出感情,要求背诵的课文或语段要能够熟练地背下来。因为经典的课文是很规范的文章,值得耐心品读鉴赏。
可以开设读书交流课。每周上一次或双周上一次。课堂上,学生主要是用口说,用心听,用笔记,由教师主持,学生对课外所阅读的文章或书籍从形式到内容等各方面谈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对课本中的课文谈新体会、新收获,教师不多做评述,但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
可以阅读学生自己的习作或随笔。我们布置学生写作随笔,对其中精彩的随笔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对精美的语言要求学生背上,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以上途径,问没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置身其中,受其熏陶,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显著增强了,对文章意蕴的感受、思想感情的辨析、深层阅读的能力明显提高了,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读练结合,练出能力
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读”是基础,但“练”也必不可少,练应求精练,有选择地练,科学地练,练出能力来。
养成找窗口的习惯。一篇文章有其“文眼”,一个语段有其中心句或重点句,一句话中有关键词语,这都是试题的窗口,找准了这一窗口,就能在其“导引”下逐步找开问题的门的钥匙,从而打开解析的大门。因此要培养学生寻找找关键性语句、词语的良好习惯。刘杰的课堂,能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子,整理答案,这是个很好的尝试。
今天,刘老师上了一堂“说明文方法的作用”阅读复习课,他能针对一个考点(说明文方法的作用)进行扎实的复习,可以说是切口小巧,重点突出,另外他在训练的时候,能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步骤清晰:考点展示、课标解读、方法指导、实战演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有课表解读,也有理论依据,还有实际操作演练。他重点训练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他提示学生解答第一题时,训练从文句本身寻找答题信息。
解答第二个语段时,他指导学生联系整段文章,寻找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所以,实际上,他已经充分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上课过程中,他几次安排学生上讲台书写答案,努力让学生呈现自己对文章的解读,甚至敢于暴露不足,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寻找不足,寻找差距,并且理解参考答案的采分原则。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解答中寻找闪光点,发现差距,寻找失误的根源,这些失误的地方就是学生考场的扣分点,就是高频错误点。他的课件简单可操作,能比较清晰地为课堂教学服务,避免了胡里花哨的课件掩饰了讲解的内容的毛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