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不详 时间:2012/3/22 22:29:58 来源:库金宝 转发 人气:2161
我认为一篇文章的教学要有效,就应该是学生乐于去学,有兴趣学,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能认真通过学习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或者能获取到准确的信息和一定的知识。一篇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达到如此效果,方为有效的教学。
我们平时在对说明文教学时,往往把说明文课堂教学当作了知识的研究和学术研究,这是导致说明文课堂索然无味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尴尬无味的课堂,就必须反思,提高说明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做到有效性?依我之见,应该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必须吃透文本。文本吃透,方能理清说明文的脉络,也才能明确该引导学生应该掌握那些知识,化繁为简,只有老师把说明文的知识化繁为简了,课堂教学才能简易地教学,课堂教学才不会显得繁琐累赘。
二、发现文章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往往这样去引导学生学习:沙漠里的“魔鬼的海”是什么?如果换一种方式引导:“魔鬼的海”是不是鬼造的海呢?
学生:不是。
师:那应该是鬼出没的海吧?
生:(哈哈)也不是。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顺势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啊?
学生接着会从阅读中明确“魔鬼的海”形成的原因,这样的教学不但达到掌握“魔鬼的海“形成的知识,也增加了说明文的教学的有效性。
同样,如果直接引导学生:“鸣沙需具备那些条件?”不如这样提问:沙为什么会叫呢?这样说明文的教学就会生动多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三、避免学术性教学。
很多老师在授说明文时爱去要求学生直接去研究说明顺序、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就文章而可以去求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探求,这样好像把学生培养成能研究说明文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漫认为,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为研究说明文的构成而去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章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而不是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去掌握机械的说明文的构造,把学术性的教学变为获取知识的教学,把学生探讨的主动性与兴趣发挥出来,方能使说明文教学产生效用。
当然,不能说,说明文的特征、顺序、说明方法等不用教了,其实这些不但不能忽略,更需巧妙地实施于教学之中,因为这些方面的掌握更加易于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理解,更加能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读科学的文本,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让说明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变得更有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