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谈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江苏 徐邦桃 时间:2011/8/8 20:44:40 来源:徐邦桃原创 人气:3446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这也是中考说明文语言内容考察的重点。那么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同学们可从准确分析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入手。下面结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作些具体介绍。
1.从分析具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入手。 恰当地使用表时间、程度、范围的副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如“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一句中“一切”、“都”,用十分坚决的语气从范围上强调不是部分而是全部“怪异”现象都能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就使读者认识到世界上是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再如,文中“被太阳晒得酷热”与“被太阳晒得火热后”中分别用“酷热”“火热”来修饰“热”的程度之深,从而说明“魔鬼的海”与“鸣沙山的响声”形成的条件。
2.从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入手。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缺乏说服力了。如文中鸣沙山“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是作者亲身感受,而“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因为是听说来的,没有亲眼所见,所以作者用了“据说”一词。再如,在解说声音作怪原因时,作者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词,既交代了来源出处,也强调表明这一解说只是一些专家的意见,还未形成共识,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3.从分析动词的使用与搭配入手。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中的“戳穿”一词,虽与“揭露”一次意思相近,但是不能互换,因为“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就显得更准确、更有力。再如,“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上,蔚兰的天空,倒影在地上,……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到天空中 ”一句中“倒栽”、“倒影”、“倒影”的使用,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从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入手。运用数字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如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就应当用确数予以说明;而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当用约数加以说明。确数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是明显的,关键要注意对约数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用约数正是尊重客观事实的需要,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如文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到八度”、“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100米”中相关数据的准确运用,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从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入手。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如“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一句,准确地使用了 “但是”这一关联词,这样就由“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现象过渡到清楚地说明并强调了“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再如“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一句,使用了“只要……便”这一关联词,强调了鸣沙形成的四个条件:“细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经太阳曝晒”、“沙子被振动而摩擦起来”。
【小试身手】
1.请用准确的语言说明筷子放在水里变弯的原理。
2.探究一下早晨雾气是什么现象?用准确的语言阐述一下。
3.用准确的语言说明坐姿不正是如何影响视力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