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走一步,再走一步》学写作
跟《走一步,再走一步》学写作
文章作者由童年时一次爬悬崖脱险经历的触发而感悟到一个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的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把大困难化小,化难为易,然后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到底,这样定能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战胜困难,赢得胜利。这种先叙事后叙感,即通过对一个事件来龙去脉的叙述,最终感悟出一个道理或升华出一个哲理来的结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道:“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纵观历年来的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切大部分都是围绕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一中心来命题的。所以研究《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的写法,对提高先叙事后叙感类文章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下面,我们通过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分析,对先写叙事后叙感的文章结构作一详细的探讨,以归纳出一个该类文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如果我们按照先叙事后叙感,即叙一事得一理的写法来分段,全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记叙作者登山的经历,是叙事。
第二部分是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感悟,是叙感。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按照叙事“三段式”,即“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发展→事件的结局”来分,又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交待了五个小男孩玩厌游戏,去爬悬崖这个起因。
第二个层次,从“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到“不能动弹”,写“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陷入深深的困境,这是事件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从“暮色苍茫”到“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写“我”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困境,这是事件的结局。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文章第一部分先叙述一件有首有尾的事件,第二部分是依托前面事件的基础,通过类比联想,从中感悟到的一个人生哲理。因此,记事是感悟的基础,议论升华哲理是目的。其结构特征我们可以表述为如下形式:
[ 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局] →感悟升华
↓ ↓ ↓ ↓
(游戏玩厌(中途被困(父亲指点(获得启示:
去爬悬崖) 进退两难) 摆脱困境) 走一步,再走一步)
写好这类文章需要注意的是:
一、前面的叙事要为后面的感悟道理服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记述冒险登上悬崖面监的困境,意喻人生面临的困难,记述“我”下悬崖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目的是借“我”下悬崖这一“渐变”过程,为触发得出后面的人生感悟服务。
二、感悟的内容要切事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感悟出如何面对人生困难的态度与方法的道理,就与“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的情理相切合。倘若作者文末感悟出一个这样的道理: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要听长辈的告诫,切忌冒险。这就显然与事理不合,且感悟的内容平庸,缺乏深刻意义。
三、要围绕中心处理好详略关系。一般来说,这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略写,中间过程中“我”的行动和心理详写,其他人的略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开头和结尾以简洁的文字叙述了事件的起因和感悟,中间“我”在上悬崖和下悬崖时的行动与心理活动详写,而对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及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父亲指导等过程则略写。其原因是因为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我”陷入深深困境,意喻人生面临的困难;爬下悬崖过程中“我”的行动与心理活动,暗合作者结尾寄意的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态度与方法这一中心。可见,凡是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就详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