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橘林风情,滋养民俗文化,幸福孩子一生——《到民间采风去·民俗文化调查》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作者:唐章强 时间:2012/5/23 9:07: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49
1、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信息化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的高速运转,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公民应是认知、情感、行为和谐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2、教育现状的需要。长期以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死板的接受方法,使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传统教育对活动课程不够重视,使学生远离社会,缺少了解、适应、参与社会的机会。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或得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3、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研究性课程的地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计划,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全面发展。
4、本地资源的背景。我校置身于柑橘之乡,家乡众多的民俗风情给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学校很好的教育资源。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开发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2,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
3知识和能力: 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学生分析]
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有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已初步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1、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2.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观点,写成小论文,尤其要鼓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现状,提出个人建议,让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教师:做好动员,阐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活动分析]整个活动共分四个阶段实施:计划用时共三周时间。
1, 活动准备阶段;
2, 调查研究阶段;
3, 汇报交流阶段;
4,成果展示阶段。
[活动流程]
一,活动准备
1知识技能的准备。
由教师介绍访问的礼仪和交际技巧,调查计划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注意点。
2明确活动的意向。
学生集体讨论,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明确本次活动的意义、方式,初步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二,调查研究
1各小组分头搜集信息。
采访组: 发放调查问卷,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本地的民俗及其变迁情况。
考察组:走村串巷,实地考察家乡的民俗文化。
查阅组:到阅览室、图书馆、新华书店、档案馆等地,搜查翻阅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
网络组:通过上网的方式,下载一些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信息。
2,整理搜集的信息。
学生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搜集的信息是繁多且杂乱的,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对信息的筛选、分析、汇总,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写介绍文章,可以用照相机摄影,可以画画,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技能来整理信息。
三,汇报交流。
(一)激发情感,导入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民俗事象逐渐消失了,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仍然是有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芜取精,义不容辞地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同学们,我们已经利用了四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料,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小组交流。
1.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交流自己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获得的成果以及活动的感受。
(1) 采访组:
(2) 考察组:
(3) 查阅组:学生制作资料卡片。
(4) 网络组:学生传阅复印资料。
2.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三)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评选最佳小组及“调查研究之星”。
(四)总结升华。
我们家乡,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俗丰富。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民俗资源,为保护我们家乡的民俗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可让学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通过制作展示牌,展示资料图片,在校园内展览。
2.撰写文章(小论文,调查报告,记叙文等),教师要积极向有关报刊推荐。
3.制作“亲近家乡民俗”博客网页。
[活动反思]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教师万不可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1.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 教师在指导中要悉心、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阶段小结,重新调整规划和实施下一步的活动,使活动有可操作性,有实效地开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过程为主,以鼓励为主,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教师必须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千万不能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门课程来开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