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60字。
礼貌词语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介绍“礼貌词语”,用语通俗易懂,准确到位,分类合理科学,具体全面。全文分引言和主体两部分。主体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分三方面进行介绍:招呼词语、告别词语与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等。
第一方面,写招呼词语。所谓招呼词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文章先给招呼词语下了定义,让人明确招呼的含义。接着把招呼词语分为两类,并作具体全面的介绍。
一是交谈型招呼词语。这一部分介绍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明确“交谈”的含义,认为这些词语通常由包含具体信息的问答组成,然而,虽然名为“交谈”,但并不是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心。如在路上相遇而问“吃了吗?”可以回答“吃过了”,也可以问对方,“您吃了吗?”第二层次说明交谈型招呼词语出现的背景,认为一般出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中。第三层次讲适用的范围,认为在亲友之间用得比较多些。
二是问候型招呼词语。对问候型招呼词语的介绍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明确“问候型”的含义,认为问候型招呼词语比交谈型招呼词语的内容更简单,只表达问候而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信息。第二层次说明出现背景,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频率相对多些。第三层次讲问候型招呼词语的使用往往反映不同的社会特点,如英、美等国家与中、日等国家所使用的问候型招呼词语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方面,写告别词语。文章先讲了什么是告别词语,认为它只是表明一次交际过程的结束,而不是表明一次交谈的结束。接着分三类来介绍:第一种是一次拜访结束时主、客双方所用的词语;第二种是比较熟悉的亲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场所相遇时所用的词语;第三种是简短的“再见”。最后写告别语所反映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如“下次再来”“有空来玩”的邀请,一般只会出现在我们汉族,而不太可能出现在分秒必争的英、美等社会中。
第三方面,写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
请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请”单独作动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二是“请”做敬辞用,加在动词前面;三是“请”和某些动词、名词、形容词共同凝炼成固定词组或复合词,其具体含义更加复杂,不能用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而得。
表示感谢的词语很多,最常用的是“谢谢”。对他人的道谢要答谢,答谢可以用“没关系”“别客气”等来回答。
道歉,一般用“对不起”“抱歉”等词语。
除此之外,文章还讲了其他一些礼节性词语,如“笑纳”“惠存”“敬赠”“指正”等。
礼貌语言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当庞杂,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作者用分类分点的方式进行介绍,使人一目了然。文章分三个方面介绍,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人与人的一个简单的交际过程。你碰上一个熟人,总是招呼在先;如果你是有求于人,那么会涉及“请求、感谢和道歉”等;而见了人、谈了事,然后是告别,这就有了告别词语。说到底,凡是有人交往的地方,就有礼貌语言使用的必要。
问题探究
1.交谈型和问候型招呼词语有什么区别?
交谈型和问候型招呼词语,是容易混淆的,文章用分类的方式,使这一复杂的问题一目了然。交谈重在“谈”字上,是双向互动的;问候重在“问”字上,是单向的。交谈是一种交流,而交流一般会发生在关系比较密切的小社群之中,尤其是亲友之间;而问候就显得简单、随意了,大多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群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不同的交谈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地区乃至行业的特点。“吃了吗?”是汉族人常用的见面的口头禅。“我大妈好?”“我大嫂子好?”是北京人的见面招呼语。“久违!久违!”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