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汇报材料

作者:郭军丽  时间:2012/5/30 10:01:37  来源:gjt217原创  人气:2318
  近几天,我有幸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能够和全国知名的教学能手、专家坐在一起讨论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尽管我深深知道我的无知和浅薄,但我还是感到非常的荣幸。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专家们在谈到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时,脸上留露出的奕奕神采让人羡慕,他们卓尔不凡的见解让我钦佩不已,真的有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短短一天半的培训,仅在路上就将近30几个小时,虽然辛苦些,但我真的感觉不虚此行,关于语文教学,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思想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学习,必须与时俱进。由于时间比较短,我本人也比较笨,有些观点没能够记下来,有的不能够准确理解,今天借这个机会谈一谈,和大家共勉。
  观点一:语文能力从来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出来的。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思想:“语文主题学习”追求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把节省下来的大量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要广种薄收,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首先认识时任北京十一中学校长的李希贵,因为他是语文主题学习的先锋人物。
  我们先看看他傲人的个人履历:李希贵198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四中学,26岁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28岁任高密四中副校长,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06年调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7年开始出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仅从个人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激情澎湃的教育理想,语文主题教学开始于一次令人深思的实验,1995年,李希贵巧使“妙策”:让自己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大伟和正在上初四的侄女庆玲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期末考试。两份试卷严格密封,混同其他试卷一起评阅。考试结果让全体语文老师都非常尴尬:大伟的成绩是82分,庆玲的成绩是85分,而高三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4.5分。学历分别相差7年和3年,成绩却相差无几。李希贵说:“这丝毫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语文能力从来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出来的。无非就是我的孩子多读了一些书,接受了大量语言文化精品的熏陶感染。而现在的高中生,除了那几册课本,除了那无尽无休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所读的名家名作寥寥无几,知识视野狭窄,语言积累贫乏,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岂不是一句空话?”
  师:请打开书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
  生:春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朱自清
  师: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
  生:••••••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生:••••••
  一问一答中,5分钟过去了,学生收获?
  观点二:语文主题学习主要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完成的。
  我们有这样一个常规的想法,课堂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的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要利用课外时间读。语文、数学、英语等等都要靠课外,孩子们能活下去吗?所以,专家以为,我们不能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了。
  观点三:改变长期以来学习理科的方式学习语文。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式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俗语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数学是举一反三,但是语文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左后感悟点什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得多了,慢慢感觉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靠讲一边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明白。
  观点四:语文学科的“高效”就是要扬弃“精、深、透、全”的课文讲析,大胆取舍,设计“主问题”,组织“主活动”;要努力做到“突破一点,带动全篇”。
  语文教学不要精雕细刻,不要不把每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语文背后怎么有这么多深奥的东东,把语文搞得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那我们的孩子还会有兴趣学习语文吗?
  如上所说,语文教学已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近几年,我们从没有停止课改的脚步,洋思杜郎口永威潍坊等等先后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期待的结果。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专家的发言给了我一些启示,包括现在的统合教学,我们应该把握主题学习的实质,而不是某些外在的形式,比如仅仅语文主题学习这个课题,就有不同的外在形式,如海量阅读法,统合法等等,他们都成功了,我们到底应该学习哪一个?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我们期待的目标,我们的任何教学行为都应该为这个目标负责,理念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只要方向是对的,再远的路也有个尽头。比如:统合,理科的东西我个人认为不适于主题统合,(复习课的统合倒是不错的复习方式)因为理科知识结构紧密,逻辑关系错综复杂,一步一个脚印能筑起理科学习的高塔对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来说已非常困难,统合势必要跨越学生的认知能力,拔苗助长的后果一定是囫囵吞枣。我们只要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不应该被这些外在的形式所束缚,我们关于主题学习的课改研讨,就先从著名教师李虹霞老师的统合教学法来思考她是如何实现主题学习的理念的,期待各位能够创造性的实现主题学习的理念。
  观点五:李虹霞的统合教学思想(结合李虹霞的教学设计,观看李虹霞授课课件,体会李虹霞如何整合文章,整个了哪些文章,课堂上如何呈现这些文章。)
  从李老师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统合的文章在实际授课时是有主次之分的,有的文章中穿插了扎实的识字教学、语言训练、文章感悟、名句名篇积累背诵,有的文章却一笔带过,仅仅作为阅读的扩展。整节课上,美读是李老师的一大亮点,她的学生有很多因为喜欢朗读从而喜欢上了语文,朗读是李老师的强项,不是一天半天的功夫,我们一时半会儿也模仿不来,所以,我们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另一方面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实现主体性学习。
  总之,语文统合教学法只是语文主题学习的一种实现形式,我们应该在主题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爱读书,爱背诵,爱朗读,爱写作,尽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相信,语文教学的春天就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