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在学生心灵深处开花——我教《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者:apple25ad7 时间:2012/7/17 21:34:40 来源:apple25ad7原创 人气:615
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甘于寂寞”,要有一种意识,就是要把时间、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老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去圈去批去画。教师要“甘于寂寞”,但“甘于寂寞”不等于完全袖手旁观,完全不闻不问。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需要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借助文本的词句,借助文本精彩的段落来进行。所以,教师特别要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重要词句来理解,达到理解文本和文本对话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成熟的阅读心理过程应是:初读感知——研读理解——诵读抒发。遵循这一阅读心理过程,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情境渲染“动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
上课时,我播放了屠洪刚的歌曲《父亲》。美的音乐创设美的意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把自身融合于其中。趁此机会,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用你牵过的手牵着他,用你爱过的心爱着他,不管人生有几多沧海桑田,我都会把你给我的都给他’。这几句话太令我感动了,它让我明白:社会在发展,人类在不断繁衍,但是有一种亘古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父爱。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林海英,去细细地体会那份浓浓的父爱吧!”
2. 时空互动──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与文本对话,在阅读对话“悟情”。
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比如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爸爸的嘱托”、“爸爸责罚我”、“爸爸劝我闯练”、“爸爸的花儿落了”四部分
例如在读爸爸的嘱托这一部分:生:通过读这一部分,我体会到了父亲那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它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爸爸为不能再照顾自己的女儿感到伤心,我体会到的爸爸对英子无限的爱。
生:我感受到父爱是深沉的,他把爱藏在心里,并且鼓励我自己去闯练。
师:爸爸在临终前只说了三句话。短短的三句话,饱含着父亲的千言万语。从这一个小小的侧面,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父爱有什么特点呢?
生:父爱是含蓄的,他把对子女的爱掩藏在内心深处。
生:父爱是伟大的。它有更深刻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关怀。
师: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也一直以其特有的沉静的方式陪伴着我们成长,因此有人说:父爱无言,父爱如山。
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最终获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3.真情朗读,尽情抒发
深入研读和情理交融的交流,学生的心里蓄满了真情。这腔清泉渴望喷发。此时,教师再次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借助诵读来尽抒情怀。教师请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继而进行个性化的诵读交流活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情体会在彼此的心灵中交融了。
生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最鼓舞我。要是,我的爸爸常常能这样激励我,我会很感激的。
生2:“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一读这句子,我就感觉自己的担子很重。
诸如此类的动情的朗读不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合声齐唱”吗?学生动情、动心的朗读,让亲情的旋律洋溢在课堂上。就在这抒情地朗读、入情的体会中,我和学生一起净化在父女情中。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走向学生心灵,语文课也将成为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课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