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学《故宫博物院》写介绍校园导游词

作者:南宁市十五中 彭叶梅  时间:2012/10/15 15:56: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65
  今年10月中旬,我上了八年级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这是一篇解说词,作者用准确、优美,生动语言介绍故宫博物院。学完之后,我就让学生仿写一篇介绍校园的导游词,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老师把这篇课文再复习一遍。把说明文的顺序整理一下,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景点变换的顺序及写作中的详略得当等。复习完这些内容,接下来在黑板上板书,布置这次口语训练的堂上作业的要求以及要求:一,学完《故宫博物院》之后,联系实际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概况,二,选择路线,交代清楚位置方位,落实重要景点,建筑物名称,介绍规模、布局、特点等内容,三,注重交代方位变化的词语,四,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说明,五,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每个同学都要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个代表上台发言。
  十五分钟过去后,第一小组的覃靖林首先上台发言:“大家好,现在我们站在十五中门口,此刻映入眼帘的是气派的大门,我们可以从大门进去开始参观,我们看到的是‘卧虎藏龙’,她沐浴在阳光下,我们继续沿着笔直的校道参观校园,两旁成排的树木,这儿最多的是芒果树,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芒果节’。再往里走一点,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宽阔的篮球场,还有一个新建的跑道。十五中之行暂到此,祝大家旅途愉快。”
  接下来是钟睿同学的发言:“大家好,我是负责带领各位参加十五中的导游,我的名字叫钟睿,祝大家能有一个美好愉快的回忆,下面我们来看这块巨石,名为‘卧虎藏龙’,它的形状如同一幅中国的版图,又如同一位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上面的花纹形状,就像一条飞跃的巨龙,一只雄壮的白虎。象征着十五中卧虎藏龙,桃李满天下,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在这块巨石的右边,就是教学区,办公区和综合楼,左边是文化长廊,上面是金光闪闪的校训“表正行端,笃初慎终,书香致远,气锐自华”。巨石的后面是羽毛球场和排球场,校道是绿树成荫,芒果飘香,往里走就是大操场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矫健的身姿,最后就是新修建的足球场和田径场了,此次参观旅行到此结束,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十五中。”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卢冬锳,她热情洋溢地说:“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担任本次旅程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卢导或小卢。本次参观的地点是十五中,现在我后面是一块名叫“卧虎藏龙”的石头,大家请往这里看,这块石头是不是很像我们祖国的版图呢?看,这是一条笔直的校道,两旁是几块宣传广告牌,上面贴着本校的骨干教师和校长的加拿大学习的照片,这也证实了这里的老师是不断充实自己的。往里走将会看到一个很大的舞台,这里是我们举行升旗和老师同学们表演的地方,最后,让我们在十五中的校歌中结束这次旅游,希望大家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这几个同学发言之后,请一些同学点评。农玉芬同学认为钟睿同学的导游词比较好,因为她的内容写得好,特别是介绍“卧虎藏龙”时,语言形象、生动,很有吸引力。林晓婷认为卢冬锳同学讲得好,因为她很像一个导游,讲得亲切、自然,两个同学点评之后,这一节课就刚好结束了。
  这节课完成之后,我进行了反思,我上这节课的同时,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学完《故宫博物馆》这篇解说词,希望同学们模仿来写,现在练好,以后对写导游词,参观记等都是有好处的。这也可以提高同学们说和写的能力。这节课,相当部分同学是能够按要求来写的,做到了景物介绍井然有序,再者就是能够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语言优美、流畅。他们在短短15分钟内完成这篇解说词实属不易。这说明自己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再回头看,发现他们离写作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分析,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读题、审题,忽略了写作要求的第二点里的介绍校园规模、布局、特点等,特别是布局,根本就没有写出来,他们只是从眼前的景物写起,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样就少了一个先总后分介绍景物的环节。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不顾写作的要求,这样的后果就是离题。通过这节练习课,我知道了学生们在写作中存在的毛病,以后在教学中要引起注意。因为审题在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审题,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它是学生解读问题,发展思维的一项重要能力,既然如此,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和解题技巧时,就应该把审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并且在日常学习中,反复练习巩固,并养成习惯,不仅应用于语文,也扩展到各学科,这无疑是一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