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语序

作者:新蒲新区新舟中学 刘承德  时间:2012/11/12 15:05: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09
  汉语是奇妙无穷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语序的变化,是令人玩味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常见的语序变化,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单句的语序变化。一个单句,其放在句首的语言成分,就是句子表情达意的侧重点。即单句强调其句首。
  示例:
  1、“你放着罢,祥林嫂!”与“祥林嫂,你放着罢!”
  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与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
  仔细品味以上不同语序的句子,就可知道,其表情达意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放什么在句首,就突出彰显什么。
  二是复句的语序变化。复句表情达意的侧重点是最后一个分句。即复句强调其后者。
  示例: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的两个复句组合很巧妙,用这样的语序来表达,就有力地突出彰显了后者鲁迅的精神价值。
  2、有人曾经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的回答之语是一个语序巧妙的复句,凸显后者,其意深远,不同凡响。
  3、皇台酒厂做了一个广告:北有皇台,南有茅台。广告播出后,皇台酒厂的销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后调整这一复句的语序,强调后者,改为“南有茅台,北有皇台”,才增大了皇台酒的销量。
  4、古时候,有一人犯了罪,其犯罪情由却又令人同情。如受害方强诉“其情可悯,其罪当诛”,那这人就难免一死;如其家人改变这一复句的语序,突出后者,用“其罪可诛,其情可悯”来乞求,这个人可能就会免死。
  三是独立什么,就强调什么。一个句子,如将某一语言成分独立出来,说明该句子就是强调这一语言成分。
  示例: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如将其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放着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样一改,后者的意蕴就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了,前者将语言成分“空的”、“下端开了裂”, 独立出来,祥林嫂沦为乞丐之状就很好地突显出来了。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如改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的走着的小姑娘。”后者的韵味就大不如前了,因前者将语言成分“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独立出来,春天之美状就展现出来了。
  四是改变了句子的语序结构,就改变了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子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则是将各个语言成分按其表情达意的侧重点来排列组合句子的。如改变了句子的语序结构,就改变了句子的逻辑关系,自然就改变了句子表情达意的侧重点。
  示例:
  1、曾国藩带兵讨伐太平天国,把师爷写的奏折中的“屡战屡败,速发援兵”之语,改变了语序,调整为“屡败屡战,速发援兵”,皇帝看后不仅发了援兵,而且还对其顽强作战大为赞赏。
  2、清代一无赖越墙逼奸了一快出嫁的姑娘后,又勒下姑娘的金镯逃走了。后无赖被捕,受害家属既想将无赖严惩,又不好说出逼奸的情节,在控诉状上写了“揭被勒镯”,后讼师更改了语序,写为“勒镯揭被”。状子送上以后,无赖被判死刑 。因改为“勒镯揭被”这一逻辑关系的语序,无赖就犯了抢劫罪和强奸罪,当然要被判处死刑。
  由上可知,句子的语序变了,结构逻辑关系就变了,表情达意的侧重点就自然变了,我们在表情达意时,切不可忽视了句子的语序。
  2012/11/1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