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作者: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 王瑞琴  时间:2013/3/18 8:30: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21

  关于中学生的课外名著导读,我想关键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千古红楼留给我们的是品不完、说不尽的感慨与辛酸,读罢叫人直欲放声痛哭,却又不能一语说尽到底悲在何处?那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会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总问题设置: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两位大师给《红楼梦》这部书的定位都是悲剧,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遍被华林之中的悲凉之雾了吗?如果读罢红楼你也悲伤难耐,那么你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个问题可先由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一般的学生或许只会停留在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个层面上,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作学生的引路人继续提出具体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分问题一,宝黛爱情悲在哪里,仅仅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吗?造成其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无论学生回答得什么样,只要与文本无大的偏差,且有据可依就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们老师可适当给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交流。笔者拙见:宝黛爱情不只悲在有情人难成眷属,更是悲在相爱至深的两个人却不能互诉衷肠于对方心怀,而只能不断地试探与暗示,宝玉爱黛玉却不能诉之于最疼爱他的祖母,黛玉爱宝玉却也不能诉于任何人前,而只能把万千爱意、万缕愁丝化作相思泪流进自己的诗文。文本中宝玉唯一一次鼓足勇气向林妹妹诉衷肠的一段,却不想情急之下握住的却是袭人的手(第三十二回),这一情节真是曹雪芹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压抑健康人性的辛辣的讽刺与绝妙的嘲讽,封建礼教的纲常伦理令他们不能表白、也不敢表白。分析透了悲在何处,悲剧成因自然不言自明。
  分问题二,有人说《红楼梦》写出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你同意吗?你怎么看待书中所写的众多女子的悲剧命运?请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只要是对红楼人物、情节略有知晓的学生就能开出一个很长的名单,无论是十二正钗还是十二副钗,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都难逃悲惨的厄运。悲观一点说,似乎就没有一个的结局是好的,就算巧姐有刘姥姥收养,就算探春远嫁得以保全身家性命,他们也都经历了骨肉分离的人生苦痛。这些得天地精华的女儿们的悲剧命运,也正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体现,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
  分问题三,你是怎样理解《红楼梦》的主题的?
  教师深化:美的幻灭的悲哀;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悲痛;美中不足的遗憾,这几点或许可以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深刻性所在!
  《红楼梦》的悲剧性是对此之前的传统文学“大团圆”结局的彻底颠覆,是我们民族悲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这种深刻的悲剧意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红楼梦》正是以它的悲剧性启迪我们珍惜拥有的幸福。
  抓住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即抓住了理解《红楼梦》的核心问题。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是一日之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待于进一步的思索和探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