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让我的语文课堂恒久馨香
作者:云阳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学部:黄晶 时间:2009/5/23 7:19:25 来源:黄晶原创 人气:1046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世人的关注。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具有多重内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面对《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诽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清代学者王国维眼里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悲观主义作品,在现代学者胡适看来则是一部真真实实地描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的自然主义作品。而在我眼中,它既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更是我实施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品读红楼,仅从大观园里众多人物的理解来看,就具有多重含义。如王熙凤,既可以从她协理宁国府的干练得出她是贾府卓越领导人的结论;又可以从她设计尤二姐的步步为营看出她是个可怕的阴谋家;还可以从她铁槛寺弄权看出她是个玩弄权术的野心家。
反观语文,也应是一门极具模糊性的学科。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而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是强调了它的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因此容易出现硬套标准答案,非把《教参》的说法强加给学生的现象。既然阅读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读者都可以对文学作品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不求众口一辞。为什么面对学生这个特殊的阅读群体,我们却往往强把自己(或者教学参考书)的意见灌输给他们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完全是正常的,也是值得鼓励的。例如对《鸿门宴》中刘邦的理解,既可以按《教参》所说是一个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主帅,也可以说是虚伪做作、阴险刁诈之小人,甚至可以对他为成就大业勇于改过(“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之举大为赞赏,称其为大丈夫。体会到这点,我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我或者教学参考书的一言堂。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带给我许多惊喜。
二、由《红楼梦》的续本想到的:
众所周知,现存《红楼梦》是由两位作者完成的。前80回是曹雪芹的遗稿。后40回则是高鹗补充的。当然后40回的艺术价值显然比曹版的前80回逊色许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了高的补充才使红楼故事更加完整,也更有利于流传。而且虽有贾府家道复兴的败笔。但也不乏出彩之处,如黛玉之死,调包计等都笔力不浅。除了高鹗续写的40回,还有不少人也曾经尝试续写《红楼梦》。如《红楼外传》、《红楼后传》、《红楼补遗》等。虽然从文学价值看,这些续写都不如曹版的前80回。但也还是皆有各自可取之处。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作文是很多学生的头号难题。而学生之所以绞尽脑汁也无所得,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写作的动力。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可以让学生写作文像读者续写红楼者一样前仆后继,那该多好。其实这也不难办到。红楼梦之所以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甚至看了之后有想为其续写结局的冲动。究其原因是这部著作本身的吸引力太强。人物的复杂性格、家族的兴衰变迁、动人的环境描写,无一不令人神往。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也不乏经典之作。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抓住有“写头”的地方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进到人物内心世界,去揣度人物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即使学生的续写是“狗尾续貂”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发财的美梦破灭后,他们大骂于勒,并且躲避于勒。如果他们在船上与发财回来的于勒相遇了,菲利普夫妇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
《皇帝的新装》中,小男孩揭穿骗局后,皇帝还是坚持将游行进行到底,那么,游行结束后,皇帝会怎样处置这次骗局中的所有相关人员呢?皇帝还会像以前那样爱新装吗?
《项链》中,当玛蒂尔德得知自己辛苦十年却是为着一串假项链时,她会有什么反应?
在这些有“写头”的地方,让学生续续“狗尾”,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写作的兴趣比写命题作文要高得多,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叫绝的“狗尾”。这样的“狗尾续貂”既使学生深入的理解了经典篇目,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在作文中找到了乐趣。
三、冒险的尝试
我读红楼,自己收益非浅。记得在几年前的自学考试中,我的一篇毕业论文《戴着镣铐的舞者——薛宝钗形象探析》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论文答辩。尝到甜头的我,不免想到奇文共赏。在为高三学生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兴之所至,我抛开教材先为学生“吹”了一堂《红楼梦》,谁知学生兴趣高涨,强烈要求继续“吹”下去,结果这一吹就是整整一周!
一周后,不少学生仍意犹未尽,以后的几次作文也总是能够透露些“红学”信息。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学生对古典名著竟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此后,我每周专门辟出一堂《红楼梦》导读课,师生一同读“红楼”、品“红楼’”、评“红楼”。整整一年时间,我们终于读完了这部巨著。我体会到了一种教学互长的乐趣。
在2006年的高考中,我的学生们更是给了我一份惊喜。十多个孩子在作文中直接用到了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或者阐述了自己对于红楼中人的理解。他们抛开了大考的压力,畅所欲言,使平时所读、所悟流淌在笔尖。这样的文字自然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高考成绩出乎意料,我所教的那个文科平行班入学时平均分比倒数第二名还低5分。而高考成绩却在三个文科平行班中居第一名。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尝到了品读经典名著的甜头。
欣喜之余,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选一本好书,把它读懂读透。没有一定的阅读深度,我们很可能永远停滞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成为只有广度而无深度的“平面人”。这本好书,会不断提升自我,也会让经典名著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恒久馨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