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物“画像”

作者:梅芬  时间:2013/5/7 6:50:16  来源:梅芬原创  人气:733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当课文出现新问题时,既不马上将答案告诉学生,也不急于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加工、重新塑造人物形象。把概括的、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抓住文章主旨,给人物“画像”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鲁迅的文章,学生向来认为:寓意深刻,剖析透彻。但阅读中难以把握其要旨。讲授鲁迅小说《孔乙已》,分析“掌柜”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说:“同学们,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给‘掌柜’画像”。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甲:掌柜头戴一顶小毡帽,遮住光光的脑袋。
  乙:掌柜身穿丝织长袍。
  丙:掌柜小勺似的耳朵。
  丁:掌柜眯着小眼,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依在柜旁,躬着腰,透过镜框看着断脚的孔乙已冷冷地说:“孔乙已,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接着说:“同学们,谁说得最好?”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丁同学”“为什么?”丁站起来作了陈述:“掌柜的衣着动作最能揭示他的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他那富得冒油的脑袋,眯着眼睛看人——势利。他面无表情地说了那翻话,可见他对被打折脚的孔乙已内心的冷漠。造成掌柜内心冷漠的原因,是因为长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即: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教育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短衣帮还是长衫主顾,他们都抱有同样的心态: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可见,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我补充说:“孔乙已生活在如此自私冷漠的环境中,他的死成了必然。因此,造成孔乙已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同学们齐声回答。“因此,作者揭露控诉的不只是掌柜一人,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这样,一节课的内容,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给人物画像,通过人物横向比较,变个人质疑为集体质疑,揭示人物形象的本质特点。讲授吴敬梓《范进中举》课文时,分析范进人物形象,我有意安排“范进”人物形象与“掌柜”人物形像作个比较。“同学们,我们所学课文《孔乙已》中的掌柜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人物形象特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教室里沉默片刻,有学生举手回答:“他们俩都是读过书的人,都知书达礼。”又有补充说:“他们都势利、唯利是图”“不对,范进不是唯利是图”下面同学不知谁小声说了一句。
  我即时抓住锲机,把这观点公之于众,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小组内讨论非常激烈。几分钟过后,小组间的意见趋向统一。“那个小组进行小结呀”我说,第八小组丙同学再次站起来说:“范进确实唯利是图,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生活在阿谀奉承的环境中,这从邻居们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举动可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进肯定大受邻居的影响。二是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登门拜访,范进即时迎合并和张乡绅称兄道弟,可见他也成了封建卫道者中的一员。掌柜和范进所不同的是:范进圆猾世故,精于吏道,更加阴险狡猾罢了。”同学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说得好,下面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描绘范进与张乡绅相见时的情景,注意刻划人物的阴险狡诈,尽量体现在人的外部特征上。”教室里静悄悄的,十分钟后,同学丙交来了他的描绘内容:范进远远地望见张乡绅,眼角鱼尾纹边露出丝丝的笑意,麻木的面部表情时不时抽动一下嘴角的肌肉,微仰着头,背立着双手站在门口,破旧的长袍轻拂在手上,不时飘来一股难闻的腥嗅味。
  我在稿上写下了八个字:刻划形象,入木三分。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描绘,人物形象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人物外在形象到性格特点,及产生这一性格特点的原因,能把学生从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课内与课外紧密相联,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人物形象的描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描绘人物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只要灵活运用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