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品人物
作者: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 邓紫玲 时间:2012/9/8 13:01: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75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其中把握王熙凤的逢迎、机变性格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依据教辅资料能够说出这两个词,但是能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充分理解王熙凤逢迎、机变性格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咀嚼王熙凤的言行,对其性格的把握比较到位。
一、“见黛玉”的情节中,抓住王熙凤的三处语言一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几句话可以迎合多人的心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夸了林黛玉的美貌;“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老祖宗听了高兴,因为孙女毕竟比外孙女更亲,这也说明贾府遗传基因好;还间接夸赞了前面见过面的“三春”的美貌,真可谓“一话三雕”。“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夸贾母对外孙女的关心,拉近外祖母与外孙女的距离。“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表现对黛玉遭遇的同情。二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让林黛玉感觉到熙凤对她的喜爱“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让老祖宗心花怒放。三是“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一连串的问话迎合黛玉,让黛玉觉得熙凤对自己的关心。
二、“见黛玉”的情节中,抓住王熙凤的动作: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便用帕拭泪”“又忙携黛玉之手”“ “携”“打谅”“ 拭泪”迎合黛玉,“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忙转悲为喜”迎合贾母,同时也体现她的机变。
三、“回王夫人”这一情节中,包含三项内容:一是放月钱,二是替王夫人找缎子,三是给林妹妹预备裁衣裳的料子。熙凤是这样回答的:“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品味一下这两处回话的真假,不难发现“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讲的是真话,“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讲的是假话,原因是“放月钱”“给王夫人找缎子”当面要兑现,必须实话实说,否则会露馅。而“给林妹妹预备裁衣裳的料子”,是王夫人临时的提议,况且王夫人的提议中为王熙凤说假话提供了条件,王夫人是这样提议的:“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其中“随手拿出两个来” “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对布料没有限制,时间上充裕,所以王熙凤回了假话,而这处假话又能让黛玉觉得这位嫂子对她的关照,贾母也认为王熙凤办事周到,体现她逢迎的性格,同时王熙凤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说假话,且说得滴水不漏,这恰恰体现了她的机变。只有王夫人知道她的内侄女的底细,所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王熙凤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善于揣摩各种人的心理,知道什么人面前该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这种逢迎、机变的性格,正是她深受贾母宠爱的原因之一吧。
把握小说的人物性格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细细的咀嚼人物的言行才能使书中人物“活”起来,才能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就会刻骨铭心。
地址及工作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 邓紫玲
联系电话:13979989763
邮编:337016
邮箱:(dengzi20@yahoo.cn)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