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飞雪”:谁让学生如此痛恨这些书本?
作者:不详 时间:2013/6/8 12:13:50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78
每到这个季节,总有许多考生上演“撕书狂欢”,将陪伴他们三年的书本撕得粉碎,扔上空中,释放心中的压抑。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在承载着高考这样一个重大压力的时候,选择一种方式进行释放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一个出口,考生们选择撕书本的方式来发泄,既没有危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即使会给学校的清洁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学生们也表示自己会收拾干净。应该承认这是比较理智的一种方式。
然而,陪伴学生走过三年时光的书本,照理该是学生们的伙伴,是可以珍藏一辈子的纪念,却被学生们如同对待敌人般的无情。究竟是谁让学生如此痛恨这些书本?留给教育者们的是沉重的反思。
首先,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这种动机的产生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被称为内部动机;另一种是以学习成就之外的目标为动机的指向,并以赢得学习成就之外的奖励为满足的外部动机。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与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叫做求知欲。只有内部动机才能更持久、更稳定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对学生提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却往往忽略了内在动机才是促进学习最稳定、最持久的因素。这种内在动机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试想,一个学生如果以求知欲为其学习动机,书本一定会成为其获得知识的伙伴。当其学习取得阶段性成绩的时候,他一定会善待这些伙伴,怎会忍心撕毁?
其次,应试教育是其撕书的根源。看看漫天飞舞的纸片,这其中大多都是应付考试的什么“测试”“训练”“检测”“导与练”“高考教练”之类的书,这些书除了能应付考试,不知道还能有什么价值?从这些纸片中不难看出,学生们做了多少题,考了多少试。这些书本、试卷是学生们苦难史的最好见证。从见到它们的第一天起,学生们就已经深恶痛绝,终于有机会摆脱它们了,自然是人人得而撕之方后快。书本成为应试教育的“代言人”,学生怎能不痛之恨之。
当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求知欲”变成“考大学、考一本、考重点”,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仍然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和毫无休止的“加班加点”,考生们的群体撕书便不会消失。只有当我们的教育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和创造的乐趣,书本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一辈子的朋友,撕书发泄的怪现象才能真正消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