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知识整理

作者:不详  时间:2013/7/12 21:05: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09
  一、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二、小说的情节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小说的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3、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四、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常见表现手法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