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的比较阅读

作者:武胜县烈面初中:曾芹  时间:2010/11/16 23:38:13  来源:曾芹原创  人气:1236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发现初中学生欣赏小说时对作者含而不露的意图不甚理解,对感知小说的人物形象造成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得以提高,激发他们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把握作品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本人就以《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小说为例来谈谈语文中小说的比较阅读。
  一、比较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和范进是鲁迅、吴敬梓在作品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都是通过人际关系来扩散思想意蕴,但其表现又不尽相同:
  从范进的众邻居的态度可看出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就像瘟疫一样弥漫着,孔乙己所在的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酒客们的冷漠、麻木也正是鲁迅要针砭的毒瘤。
  吴敬梓用胡屠户的自我嘲弄来讽刺趋炎附势的丑恶。鲁迅先生以贯穿整篇小说的“笑声”解剖被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的无动于衷的凉薄。
  范进似乎“爬上去”成了人上人,孔乙己则是“跌下去”成为身心残废的社会渣滓,拖着断腿走向坟墓。两篇文章都无情地揭露了整个吃人的社会制度,都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抨击。
  二、比较人物性格
  孔、范二人都是“生活”在不同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但他们都穷困潦倒,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热衷与功名,迂腐可笑。二者其性格内涵也有差异:
  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副自卑自贱的奴才相。如:他遭到胡屠户无端的辱骂还连声说:“岳父见教得是”。孔乙己穷困潦倒,却自诩“君子固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范进心灵熏染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他城府太深,狡诈虚伪。胡屠户贺银时假做谦让,明知以后再也不会要他救济却还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而孔乙己灵魂深处还有许多善良的因子。他自己穷得将要讨饭,还把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他教小伙计写字也反映出他善良的一面。
  三、比较艺术表现手法
  《范》的作者一如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就活画出令人作呕的脸谱。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范进“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而《孔》的作者鲁迅先生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多层次精雕细刻,凸现可憎可哀的神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都具有“谐”、“讽”的特点,但“吴文”运用了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而“鲁文”运用了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
  四、比较主题
  两篇小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既摧残了他们的精神,又摧残了他们的肉体,都使我们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的可悲情景,都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孔乙己》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人们眼前,讽刺不很显露,作品在笑声中迭起而又使人感到世态的炎凉,感到人们的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也是对整个封建制度及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范进中举》在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后癫狂的丑态时,又活画出周围各色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和卑琐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丑恶的道德风尚。
  我们比较阅读这两篇不朽之作便于更深一层领略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上各自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孔、范二人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之恶习,但又不乏善良正直,其灵魂深处透出几缕“悲”,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圆滑世故,其脸谱上可贴“丑”字标签。。
  吴敬梓的笔只限与鞭挞封建科举制度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而鲁迅先生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病态社会,较之更胜一筹!当然这和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也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我们细读这两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分析、比较,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