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的探究

作者:宝鸡石油中学 石永昌  时间:2012/11/14 9:00: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76
  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是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述题中的亮点之一,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结合高考特点及往年试题分析,我们会发现,考纲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是在宏观上作了规定,其实在考试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好落实的内容的,比如探究范围问题,定的太死则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定的太活则不好评判,探究空间太大,没有边际。同时,由于选文的关系,可能导致首先难以有共识,答题与预设答案可能大相径庭,区分度不好把握。所以,探究题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可考的范围内找到答题方法是完全可能的。
  也许是探究题还在探究,也许是这种新题型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探究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法。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结合高考试题分析,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2010年全国课标卷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这种题型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如果不作深入剖析,学生不会学到方法。相反,以高考题为例,引导学生从读懂文本到领悟方法,最后归纳答题的一般模式,对于学生快速形成有效答题能力意义肯定要大一些。以下是按照“解析——解答——答题模式”的思路对组织教学所作的探究。
  ㈠主题思想方面。
  【解析】
  用“保护人”做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凝练鲜明的体现,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思考探求。 
  小说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下层法律和正义的“保护”缺失;而上层社会钻营门路,寻求“保护”,结党营私。甚者以“保护人”自居,用“保护人”炫耀。“保护人”三字,如同法国社会的缩影,小说以此为题,一击中的。       
  同时,小说的这个题目,还促使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如果社会离不开保护人,大家都纷纷寻求或充当保护人,社会就将丧失真正的“保护”,就没有了真实、正义和尊严。只有从社会的辞典中勾除“保护人”的名目,才能使社会纯净。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从心灵中删除“保护人”的词条,做到心灵纯净。可以说,“保护人”不除,社会将永无宁日。                       
  [评分答案]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②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④ 小说以“保护人”,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解题思路启示】本题赋分8分,包含四个采分点①结合题干,亮明观点。②概括情节,照顾问题。③联系背景,概括主旨。④小说创作意图。
  ㈡人物塑造方面。
  【解析】
  用“保护人”做题目,使读者对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形象、鲜明、全面的体味,还具有象征、讽刺意味。
  首先,小说中“保护人”指的是主人公玛兰,指他到处主动邀做“保护人”的行为,以此形象地刻画出他肤浅荒唐、炫耀权力的丑恶灵魂。玛兰之所以如此荒唐,离不开社会环境,他自己就是在做议员、部长的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护下,官运亨通的。可以想象,“保护人”三个字,正是玛兰灵魂的核心。 
  除此之外,小说的这个题目,还全面覆盖了社会上层各色人物。朋友部长是玛兰的保护人,玛兰做官之后,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出面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这种前倨后恭的角色变化,正是围绕“保护人”展现的。而官场和教会,政权和宗教,也就这样以“保护人”的姿态相互请托、庇护,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出闹剧。                               
  正因为此,“保护人”这个题目就更具普遍的象征性寓意,直指社会人心。这与小说用夸张、讽刺的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玛兰这个“保护人”时刻都想要保护他人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的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的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解题思路启示】①亮出自己的观点;②结合问题,概括人物性格特点;③联系问题,分析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④总结标题在文中的作用。
  ㈢情节结构方面。
  【解析】
  用“保护人”做题目,体现出小说清晰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构。                         
  首先,“保护人”正是整篇小说清晰的情节线索。玛兰的发迹是在朋友部长的保护下实现的,玛兰做官之后,又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主动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保护人”是贯穿情节的主线。                               
  此外,玛兰是靠“保护人”发迹的,又邀做“保护人”以炫耀,再以恳求“保护人”结束。“保护人”的题目体现着情节的摇曳曲折。特别有趣的是,小说结束时,玛兰一面请托,一面又说不再请托的教训,这种对“保护人”的纠缠,令读者忍俊不禁,又不免思考:他能接受教训吗?这时回顾题目,“保护人”三个字更显得赫然在目。                                  
  小说明线是官场,暗线是教会,还有一条副线是舆论;这几条线索都围绕“保护人”展开。“保护人”在其中穿针引线。小说的题目也体现着这一层含义吧?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人”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解题思路启示】①针对问题,亮出观点;②在情节中的作用;③在人物安排方面的作用;④在结构安排中的作用。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 殊不知,不加选择,就会泥沙俱下,因为题目缺少典型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不加精简,就会漫无边际,因为缺少总结和思考而使学生晕头转向。高考试题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具有典型性,研究高考题,从中找到答题思路和方法,无疑是研究探究试题的一个有效门径。在这项工作中,教师作为向导,应该有所作为。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尤其是答题思路、答题规范的准备。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如此,认识并强化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