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教写“真作文”
作者:江苏无锡 张赛琴 时间:2013/7/16 18:12:1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1
妈妈,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妈妈,您好!在这10年您为了我的成长,操碎了心,您对我深深的爱,使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清楚。
记得那星期天的上午,我和您去跑步,我不小心踩到了石头摔到了,跌得有一块大包。妈妈立刻跑过来扶起我起来后,抱着我跑到马路上,拦下了一辆出租车,送我去医院,在这一路上我没有一分钟停顿地哭。妈妈还安慰我说:“别哭了,别哭了。”还不时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到了医院,我便睡着了。我醒后发现妈妈正在着急地等医生叫号,我看见妈妈满头大汗,便知道妈妈非常着急我。回家后,妈妈又要做家务又要做粥给我吃。
妈妈可辛苦了,以后我要多关心妈妈,多帮妈妈做家务。
我读过此文,“评语”是没有,“心语”——心得之语,倒是有几句:
心得之一:又见三十年不变的“作文”。
这篇文章,就其内容来说,可以视作“传统”“经典”了。
三十年前,只要写《某某,我想对你说》或者《令我感动的事》之类的文章,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写这样的内容:我病了,是妈妈(老师)把我背到医院……当我醒来的时候……就见妈妈(老师)满头大汗(或筋疲力尽)正……
三十年过去了,这类题目还在写着,只是当年的“背我去”变为今天“拦下一辆出租车,送我去”而已。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切都在变,而且速度极快地变化着,为何这类文章和这类内容一成不变呢?难道“我生病”“我摔到”“我骨折”是所有童年必然的生活?难道“老师背我”“妈妈抱我”是所有师长都做过的事?
每每读到这样的作文,我总有啼笑皆非的尴尬。
我没有责怪这个学生编造作文内容的意思,但是对“三十年一贯制”且常盛不衰的假作文现象,我深深地担忧着。
心得之二:题目切不可“想当然”。
老师们想当然地以为:小学生肯定有《妈妈,我想对你说》的话,而且这些“话”一直憋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一直苦于没有时机表达。出个《妈妈,我想对你说》的题目,他们就能一吐为快。
为什么认为是“想当然”?请给正年青着的老师们考考,他(她)们能写出怎样的“妈妈,我想对你说”的话?
其实,小学生接受和感受生活的方式,还完全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只有好玩或不好玩,开心或不开心,喜欢或喜欢的认知,难得有情感、价值观的理性判断。中国有句古话“养儿方知报娘恩”,就指出了童年和成年不同的心智特点。
所以,可怜小学生写《妈妈,我想对你说》,只能扯谈一个内容,交差算事。
这可不是小事!当小学生说的话写的文都不是真实的内容,就意味着,他不在说自己内心的真话!那么未来的他,将很难寻觅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他将如何与人交流?即使内心有真话,也会因为由童年一路走来写假话套话的习惯,而影响了交流的质量乃至影响个人的发展。
这“想当然出题”的事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得之三:要有自拟题目的空间。
生活中,孩子和妈妈是最亲近的,他们了解妈妈,是以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体验着判断着妈妈的言行,只要把主题的空间拓宽一点,由孩子自拟题目,在某个切入点上也是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妈妈”。
这里引录一篇短文,我有意略去题目,留给大家猜测。
我的妈妈,也就是大家所称的史蒂文太太,一直说我不听话,他似乎一点也不喜欢我,她常常发出的尖叫,还有她的恐吓,使得我十分的绝望,下面是我记得最为清晰的话:
“你是否想要被揍一顿呢?”
我当然不想,假如是问我其他问题,比如:“你想不想要一个冰激凌,或下星期不用上课那么我肯定离开回答她,可不幸的是,在她问我“你想揍一顿吗”时,紧接着总会揪住我的耳朵,问我根本就是多余的。
……
“瞧,我煮饭、洗衣服,将手指都磨破了,还不是全为了你们。”
事实上,我很早就向她建议,最好戴上手套再干这些活。
“你认为钱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我的确真的期望如此,不然她又会说“你认为地里能长出钱来吗?”
“哦!我的上帝啊!”
听到这句话,我就非常绝望上帝难道真是她的吗?(摘自《斯宾塞快乐教育书》128页)
英国爱丁堡大学校长斯宾塞是这样评价这篇文章的:“当我把这篇文章看完时,几乎忍不住笑出来。客观地讲,这是篇非常不错的作文。尽管观点有一点偏激,可是十分的生动,还不乏那么一点点幽默。”
我之所以完整地摘录上面这篇作文,是想说,作文写什么内容,应当有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事,我们不能把孩子写作文这件事情,变作了老师或家长、社会的愿望所要做的事情。否则,哪怕是写作天才,倘若遇到陌生的题目,也会写得一塌糊涂。
我想,如果上面的文章由我拟题,会是《妈妈的狠话》,然而,原文小作者拟的题目是《我的上帝啊》。比较下来,一定是小作者拟的题目更好,如果让他写《妈妈的狠话》,内容一定没有此文生动。
我又想,如果把上面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他们一定会好笑,同时让他们围绕“妈妈”这个主题,根据自己对妈妈的了解,放开思想,自拟题目,自选内容,他们可能会写出“真正的我妈”,至少不会冥思苦想“妈妈抱我上医院”的故事。
自拟题目的含义是,让孩子们获得出题选材的自主权,写真实的作文。
心得之三:学会观察才能力写出“真作文”。
回到《妈妈,我想对你说》,文中至少有四五处内容都没有写明白。比如:
(1)我不小心踩到了石头摔到了。
“不小心”是怎么回事?“石头”怎么回事?
(2)跌得有一块大包。
“大包”多大?伤在哪里?
(3)抱着我跑到马路上——
为什么要“抱着我”跑?是因为伤势很重吗?
(4)妈妈满头大汗,便知道妈妈非常着急我。
妈妈“满头大汗”就一定是妈妈“非常着急我”吗?
文章内容有漏洞,一定是观察不细不实。如果小作者摔伤真的是亲身经历,如果小作者对当时的情形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篇文章里会有很多真实的细节了。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真作文”,除了给以自主拟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把训练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引导他们在“描写一个事物的时候,要动用我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要让文章充满声音、气味、画面、温度。”(摘自《莫言在香港公开大学的演讲》)
所以,如果学生学会了观察动态的,变化的生活,做到了看则有见,听则有闻,吃则有味,嗅则有辨,触则有感,思则有想,就完全能写出“真作文”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