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作者:不详  时间:2013/9/28 21:00:03  来源:ht88111会员转发  人气:12352
  第四堂课《走上辩论台》,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呢?我曾经和几位名师(特级教师)一起探讨过综合实践课,发现语文综合实践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和可资借鉴的好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课,实际上是研究语文的主题实践活动课。因此,我对这节课是比较认同的,不知道老师们怎么看。对于这样的活动课,我们有几个认同的特点(我们做个交流):这样的课,它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趋向于文本的;它的课堂的主要方式一定是学生活动,因为这是综合性的学习;它的教学内容一定是综合性的。如果我们把这三个特点连贯起来,就可以得到“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一种解释。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它是综合的、开放的、以语文为内容的,并且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这样一种活动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对这样的课,我们也可以提出三点评判的依据:第一,教学的内容有综合性吗,有开放性吗;第二,教学的形式,即课堂的活动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吗;第三,学生的语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素养得到训练了吗,得到提升了吗。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看刚才的第四节课(《走上辩论台》)。听到老师上课的开头,我们还是有点儿担心,哎,怎么是在教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哪?到后来才知道,哦——这是在铺垫,讲清楚了“一个原则,一个准则,两种策略,三个要求,四块‘基石’”。最经典的片段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就“长沙市该不该建造世界第一高楼”的话题展开辩论。这样的话,前面的知识呈现和后面的实践活动是有内在联系的,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针对热点话题展开现场辩论的板块。所以,这是一堂好课。(我注释:课赛进行到这第五个单元,到现在,所有的专家评课,只有这一堂课才被定位为“这是一堂好课”,而且最终的它得分是全场最高分9.36分。)
  三、课的价值,在于它会产生很多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我想,我只是在大的方面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
  第一,以对经典教学的模仿来取代对文本深入的研究,这是不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对教学形式的过分的倚重,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第二,局部的分析代替整体的观照,也就是说对教材的文本缺乏整体把握,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第三,教学内容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教什么”我们怎么来定,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平常的课都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解决。
  谢谢大家!
  第二竞赛单元 (7月26日下午)
  (录音整理/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初级中学  王麟;终极校对/孙 旺)
  1.《都市精灵》。执教者:江苏南京市竹山中学孙振坤
  2.《父母的心》。执教者:黑龙江哈尔滨市凤华中学孙鸿飞
  3.《奇妙的克隆》。执教者:湖南常德市第四中学谭惠琼
  评课专家:孟素琴(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主任,特级教师)
  说说听课的感想,无非是多提供一个看课的思路,让我们大家可以多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按照顺序先说说这三节课。
  1.第一节课《都市精灵》。
  按惯例都要先讲优点,我觉得这节课,这位老师一上来就把南京和长沙都有的一个小动物(白鹤)导入,用这个巧妙的办法来弥合两地产生的这种隔膜感。实际上这个白鹤还有第二个作用,引入了人与动物关系的主题,很快地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这样的一个导入不做作也不夸张,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另外还有,贯穿全课的一个特点这个老师也抓住了,就是对比,昨天和今天的对比,北京、昆明、上海的对比,这个对比出现在这一课里,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看做一个手法、一个技巧,实际上是揭示出了我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一个残酷的事实。第三点,这个老师的字写得很好。我们这次的三个单项奖里有一个是板书设计奖,板书设计我想,它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字写好,老师的书写成为学生的范本儿、楷模;第二个,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它是一个手段、一种途径,至于后边这个条件这位老师体现得怎么样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说第一条他的字写得很好,好像有隶书的底子,现在认认真真练字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不过我想,如果我们给这个老师提一点改进的意见,我觉得整节课我的感觉是稍微有点散,有点碎,而且就从教学方法和学生训练的方式来说,有点儿单一。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答。在这样的层面上设计的这些问题,恐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打了点儿折扣。
  2.我们再来看第二课《父母的心》,川端康成的。
  我想说大家很可能注意到了贯穿全课的五个词语(或者说五组),它有时候一组是两个词语出现的。这五个词语,它正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成为概括故事梗概的线索。一开始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有汉语拼音,我以为这个老师要正音、正字,可是接下来我发现,我想错了,这个老师让孩子们看着这些个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下来了,我觉得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个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没有只顾接着往下走,在已经大大压缩字数的基础上,又变成了四个字“三送三悔”。这五个词语还有一个作用,它成为触摸人物内心情感的切入点,还有,成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另外这一课,关于小说里面的重要的教学要素(人物、语言等)都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给予安排。[我注释:这五个词语依次是“衣衫褴褛”、“难割难舍”、“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老师直到下课都没有发现这个小错误)、“失魂落魄”、“痛哭失声”。]
  我想这一课,我在听课的时候,我有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跟老师们商量:
  首先,比方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很难构成小说或者很难构成精彩的小说。我们来看,首先从人物的两组,穷人家的这六口人和有钱人家的财主夫人,这是不是一个矛盾,她们的人物关系集中表现在“送孩子”、“买孩子”。这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最后怎么解决了?怎么会演变出那样一个结果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都得到了怎样的展现呢?本来应该是穷人家的人在悲哀悲伤,大家看,最后却是那个有钱人家的人也变得悲哀悲伤起来了。一个要送孩子的悲惨故事最后怎么解决了?结局是这一家六口人最终又团聚了。灾难中、贫困中那种割舍不下的“送”和“要”(或者“悔”)当中,迎来了最后的含着泪的团聚——这样的几组矛盾,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一些教和练,来深化孩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有一段很短的话,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进行朗读训练。这段话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大家注意到这段训练没有,反复训练,我忘了记开始的时间了,大家今后看这个录像带可以卡一下时间,学生个人读,老师范读,全体齐读,这中间还间杂了一些评论,比方说“淡淡的忧伤”、“很悲伤”,这是两个孩子(学生)先后的发言,其中还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简短的评价。大家算算看,在我们课堂上这宝贵的45分钟里,这样的一段话要投入这样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反反复复的训练,那它的训练效果究竟怎么样呢?我们还有没有更好一些的办法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