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浑融,平淡醇美——陶渊明《饮酒》赏析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隆政初级中学 胡国林  时间:2013/12/8 19:16:46  来源:hahgs原创  人气:1456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迫于生活,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将军、彭泽令等职,但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便在41岁那年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组诗《饮酒》是其归田后十二年(417年)所作,共二十首,因为这些诗都是酒后题咏,所以总题为《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饮酒》的第五首,诗中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诗人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并无俗事烦扰。所以如此,在于诗人心境远迈,脱出凡俗。这里世人为蝇头微利竞相奔走的丑态、官场为功名利禄勾心斗角的龌龊,尽在一个“喧”字中显见。然而,“结庐”于人世间就免不了车马喧嚣的纷扰,诗人何以能居身人境而尘杂不染呢?三、四句很自然道出了一个富有深刻哲理底蕴的回答:因为心境高远,虽然身处喧杂也由如僻壤。这四句,近乎乡俚口语,似乎信手拈来,然而一实一虚,一问一答之间,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淳朴之情扑面而来。
  “采菊”两句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心远地自偏”的刻意阐发。黄昏时分,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赏自得之际,偶一抬头,匡庐(南山)秀色飘然而入眼帘。这两句一直为人们欣赏,其妙在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特别是一“见”字,极精确地表现了诗人超然冥貌,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而“悠然”二字,则形象地体现了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自然而然的融汇过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悠然见南山”时所见之景,你看: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投林。山色如此秀丽,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一下子推向高潮。此时诗人的主观心境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已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诗人的心地纯静,与大自然的关系达到形神相契物我浑融的最高境界。诗人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鸟的倦而知还,也是他的倦而知还。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像飞鸟一样,纵浪大化中,以尽百年之限,不也欣然自得吗?但诗人深知意落言筌,所以“欲辨”而不言,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诗句,为他所歌颂的田园生活作了总结。
  胡应麟称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朱熹也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的确,这首诗语言平淡而自然,似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醇美,辞淡意远,瀟洒飘逸。总之,这首诗以物我浑融的意象和平淡醇美的风格而风流千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