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九论不良文化趋向
作者:不详 时间:2014/4/10 23:14: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88
第四篇
政绩工程缘何屡禁不绝
王彬
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文化投入大幅度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在某些地方,文化发展的理念、建设、管理等还存在诸多误区,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急于求成,通过上大项目来展示文化政绩,并且互相之间盲目攀比,这些已悄然成风。一个人口不足13万的西部县城,竟异想天开,计划投入6.5亿元,开发五大景区,并在县城周边的山体上安装2700余盏霓虹灯,用以打造“月光之城”。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文化政绩,制造轰动效果,挖空心思,斥以巨资,兴建“西门庆主题公园”——把早已被社会公德唾弃的反面人物也拉来当作文化政绩工程的幌子,这就已经不仅是铺张浪费,更是愚昧无知了。
我曾去过一个县级市的剧场,那里的音响设备可以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使用。但是,这只是一个县级市,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何年何月才会到这里演出呢?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文化建设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在这座剧场的附近,还建有巨大的博物馆、图书馆与运动场,这些建筑物合在一起,被当地政府命名为“文化广场”。我向那里的居民打听,一年到头,来“文化广场”参加活动的人并不多,很多设施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
我还去过岭南的一个地级市,因为经济发展快、财政收入多,近年来那里不仅修建了不少亭台馆舍,还拓建了一座巨大无比的广场。当地主人很自得地夸耀:“这里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但给人的感觉的确是大、太大。当时正是骄阳似火,灰色的广场上竟空无一人。也许闲暇时会有人来游玩散步,但毕竟只是一个地级市,需要如此硕大的广场吗?如果用不着,难道修建它就只是为了在面积上超过天安门广场,以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
这样的实例还有不少,一些地方为了角逐各种文化大奖,领导亲自挂帅,不计成本地制作大型剧目。舞台设计越来越讲排场,场面气势越来越宏大,道具、服装、布景动辄几大卡车,门票动辄几百上千元。他们不去积极开拓市场,而是热衷于以评奖为名索要财政投入。排出来的剧目,有的只演出几场,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许多文艺团体每年生产的文艺作品不少,能拿给老百姓看的却不多,原因都在于此。
修建林林总总的“月光之城”、“西门庆主题公园”,制作一些只为评奖、用过即丢的大剧目,一定会花掉很多钱。如果把这笔资金用于购买图书,赠送给乡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或是用于给西部落后地区援建几所学校、支援贫困孩子上学,它的意义与价值,都将大不一样。
除了耗资巨大、规模宏大、规划庞大之外,文化政绩工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积累文化资本,制造文化政绩,已成某些地方官员的“成功之道”。对他们来说,花多少钱、有没有用,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否达指标、挣面子、产生轰动效果。于是他们做起事来,气魄常常很大,一个普通的庆典,一场常规的歌舞晚会,或者仅仅只是一台电视节目,动辄就要花掉上千万元。
在打造文化政绩工程的利益驱使下,举凡与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国家级的各种文化奖项,不少地方都不乏官员的有形无形之手。而且,为了赢得一些国家级的奖项,一些地方官员投入重金,组织人马,照猫画虎,创作出片面迎合上级口味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获奖,只会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的背后是良心,政绩的背后是政德。片面追求文化政绩工程,是对文化本身的无知与践踏,归根结底源于某些政府官员畸形的文化观、投机的政绩观。在这些观念的误导下,近年来文化政绩工程屡禁不绝,有的甚至愈做愈大,形象虽然越来越光鲜,内容却越来越离谱,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很有必要引进社会监督与问责机制,把握好文化建设的规划、立项、投资等各个环节,尊重文化规律,力戒奢靡之风。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无愧于历史的文化精品。
~~~~~~~~~~~~~~~~~~~~~~~~~~~~~~
第五篇
莫让浮奢蛀蚀时代精神
王磊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并明确强调,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等等。这是国家相关部门整治各类文艺演出,特别是对“官办”文艺演出中歪风邪气的一记重拳,同时也为我们反思这股在当前文化领域中弥散的浮躁之气、奢华之风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文化不是时代蛋糕上的酥皮,不是太平盛世的装饰物。它不仅汇聚着一个民族的知识与智慧,更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信念和积极的时代价值观。文化是时代的正能量和“精气神”,是一个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理想精神的来源。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浮躁奢华的不良倾向。功利拜金、铺张浪费,形式夸张、思想贫乏,娱乐至上、缺少担当,是这种浮华文化的典型表现。
某些政府官员为了谋求文化政绩,不是把精力扎扎实实地放在造福百姓、服务人民的文化建设上,而是大搞面子工程,尤其喜爱在各类文艺晚会、节庆会演、文艺评奖、文化场馆建设上下功夫。为了博取眼球、制造影响、取悦上级,这些活动往往不惜成本、场面宏大、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一些地方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东风”,大举兴建豪华的文化广场、图书馆、音乐厅,结果充了面子,亏了里子,不能因地制宜,物尽其用。一些文化馆、文化站费尽人力物力排演剧目,一不为市场演出,二不为服务百姓,只为评奖得奖,换取文化政绩和财政拨款。如此的以文化为噱头的面子工程,实质是形式主义的“虚假文化”。
在文化消费主义和资本利己主义的裹挟下,大众文化领域成了滋生浮华之风的重灾区之一。电视中热播的,不少是娱乐至上的综艺节目、形形色色的选秀节目,硕大的舞台充斥着无比绚丽的布景和灯光,各路明星、大腕儿嬉笑怒骂,除了博人眼球,别无他求。电影院上映的,很多是大投资、大制作的鸿篇巨制,动人的故事与深刻的思想这样的电影美学成了明日黄花,以华丽震撼的感官效果掩盖艺术内涵的贫乏和思想内容的空洞,是其惯用手段,所注重的只是投入巨资,做足宣传,引来观众,赚足票房。图书市场上出售的,许多是装订华美、价格昂贵的精装图书,它不为满足广大读者阅读求知的需要,而是赠送领导的专供礼品,是老板装点门面的高雅摆设,是好大喜功者自我炫耀的资本。如此的大众文化,是金钱至上、愚弄大众、奢靡浮华的“逐利文化”。
高层次的学术文化,创造严肃知识和思想的精英文化,在浮华文化的浸染下亦不能幸免。学术体制的功利化,造成学风浮躁,专家学者为竞争国家科研资助,在学术成果上片面拼多比多,但量多质次,乃至学术造假;有限的资源致使学霸横行,严重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生态;有些学术会议奢华铺张,浪费严重;有些资助经费管理不当,不能成为科研保障;有些学者功成名就,享乐主义滋生、学术研究停滞。如此的精英文化,看不到时代正气和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是变相的“投机文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